网
全国站
您的位置: > 趣味乐园 > 国学文化
  • 君子固穷小人则否 世间最不幸的事情之一是:银子没了,人却还在。更糟糕的是,银子没了,人情也没了,店主王小二每天白眼相加,将秦琼赶到靠厨房的破屋,估计是放柴火、鸡笼之类的杂物房,睡的是草堆,吃的呢?没有
  • 大英雄出差缺钱 却用平常人的态度去承受 且说隋末齐州下级军官,都头秦琼(字叔宝)与同事樊虎出差,秦叔宝往潞州,樊虎往驿阳。两位差佬一同到潞州,秦叔宝公事已毕,樊虎继续往驿阳。这是一桩毫无传奇色彩的出差
  • 世间从不缺小人 工人是领导阶级,没奈何,我父叹息: 工人老大哥遵守的是革命的原则,我怎生去奈何他?无非两条腿赶快些,但得我娘子母子平安就行。 于是,无半句怨言,系好草鞋,提腿就赶路,赶到家中时,已星月满
  • 有朋友问我,为何不写写《说唐》里的故事。我初闻而失笑,所谓《说唐》,是说书评书类的东西,是最离谱的戏说隋唐史,登不了国学大堂;继而迟疑,说书、评书也是中国传统说唱文化,自然也应纳入国学范畴,国学何必
  • 管鲍分金亭建于明代万历年间,1959年该亭被毁,2002年依原样在原址复建。亭底部宽10.5米,高13.6米,上面矗立着4个高大巍峨的铁人,东西两面分别是青年管仲和鲍叔牙的雕像,手里捧着金条,南北两面分别为管鲍年老时的封侯
  • 管仲举人 扬长避短的不拘一格 齐桓公为了富国强兵,成其霸业,在鲍叔牙的推荐下,拜管仲为相。 管仲认为,人才是治国之本,有了人才才能制定、实施好治国方略。在发现、举荐、任用人才上,他创造、制定了一套 三选
  • 曹操用人 唯才是举的不拘一格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素以不拘一格、知人善任而著称。他曾再三颁布求贤令,宣称要 不拘微贱 , 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 在实践中,曹操也十分注意从基础或实际斗争中发现和提拔人才,特别是
  • 祁黄羊荐人 不避亲疏的不拘一格 春秋时期,豪杰并起、人才辈出。而祁黄羊推举人才十分讲究,他胸怀宽广,不避亲仇: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黄羊曰: 解狐可。 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也?
  • 法情允协 源于珍视生命 为了使生硬的法条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在自宋以来的司法实践中也注意法、理、情三者的联通,所谓理顺国法,法情允协。在刑案资料中经常可以见到循理、准法、原情的字样。循理即循三纲伦常之礼
  • 古人是怎么 管 法官的? 为了做到司法公正,古人很强调司法官的作用。唐代白居易说: 虽有贞观之法,苟无贞观之吏,欲其行善,不亦难乎? 宋代王安石也说: 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 清代王夫之在批评单纯的任法或者
  • 自古就讲 致中和 中国古代文献用 中 ,也就是 不偏不倚 来比喻司法公正。孔子说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百姓手足无措,必然招致社会的动荡。司法之所以 不中 ,孔子认为是由于礼乐不兴的缘故。相反,礼乐兴则
  • 宋仁宗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浙江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引发大面积饥荒,位于浙西的杭州是重灾区之一。当时担任杭州知州的,是我们熟知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他的救灾措施别出心裁,富有实效,反映
  • 任何一个时代,在其特定历史背景下都有其特定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引领意义,同时也具有跨时代的影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分的 王道 思想亦是如此。自从春秋战国以来, 王道 思想对中国历代治乱安邦,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当我们来到赣州郁孤台公园时,正是清秋时节,还赶上 两三点雨山前 。站在半山腰的辛弃疾,并没有回敬我们这些千里迢迢赶来的仰慕者的注目。他目光专一,夹杂着几丝忧虑和愤怒,掠
  • 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人心中,弥漫着过于愤激的嫉恶如仇情绪。对于自己眼中的坏人、犯错的人,总想置之死地而后快。比如,高喊 爱国 口号,围堵国人经营的外国品牌店铺;高喊 规则 意识,痛骂被老虎咬死的逃票者;
  • 老少同乐的嬉戏 在大人眼里,儿童的游戏富有想象与乐趣。趣味横生的游戏,如磁场一般吸引着成人全身心地投入。如老年杨万里在庭中看见孙儿玩泥巴、石头、叶子等,兴致一来便加入游戏中,还以《幼圃》为名记录之,
  • 各种时间的嬉戏 随着年纪增长,从前整日玩耍的儿童亦要上学,于是学校里便常出现 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 的场景。于放学之际,儿童们心里惦记的仍是玩耍,如高鼎在《村居》中所见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
  • 庭院内外的嬉戏 稚子们在家庭里的嬉戏总散发着一种依恋的味道,不仅孩子们会主动 牵衣戏我前 ,成人们也会禁不住 弄儿床前戏 。当幼童们没能实现其愿望时,家庭生活中的游戏则会伴有小儿的哭闹与缠烦,如白居易 无
  • 四 清代送学礼早已不再举行,但它对于当代教育显然还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首先,送学礼是中国古代礼重人才传统的集中体现。新生在正式入学之前只是一介白丁,在送学礼过程中,他们先是被地方官以礼相邀,在县衙大堂
  • 三 尽管清代朝廷未将送学礼详细刊载于典章制度文献之中,但是由于清代 科举必由学校 ,在童试中脱颖而出考中生员,是科举入仕的基本起点,因而地方社会对举行送学礼更为积极。 清代送学礼之所以名为 送学 ,是因为
  • 二 由于清代朝廷并未制定通行全国的统一仪节,故各地在举行送学礼时 各从其俗 ,形态各异。 一是演剧和酒宴。首先,据地方志记载,只有少数地方有演剧环节,如浙江建德县在新生向教官行礼之后,官师、新生入席宴饮
  • 清代地方志中所记载的官学 送学礼 ,是中国历代典籍文献中最早记载的入学典礼。 送学礼 所体现的尊师重道、爱生崇礼的特性,颇值得今人关注。 一 送学礼是清代地方官为官学新生举行的入学典礼。清代学校以府、州、
  • 四川犍为,人文荟萃。最著名的莫过于 一代循吏 李拔为官当政事迹和脍炙人口的李家 一门四进士 的佳话。然而,通过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李母当簪为子择友更加震撼人心。 李拔,号峨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生于犍
  •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讲这个题目是出于以下考虑: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校内36位教授,用六年多的时间,撰写了一部《中华文明史》。我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和此书的主编之一,在撰写过程中不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 王丽蓉(四川绵阳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 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四川绵阳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中学室主任王丽蓉认为,《三字经》等开蒙读物作为传统文化读本的一种,中小学生选读可以开阔眼界,但随着社会进步,其中一定有落
  • 卫绍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卫绍生认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作为青少年开蒙读本,包含了古人的智慧、思想、精神、礼仪规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果对
  • 王德岩(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主任):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主任王德岩认为,开蒙读物的删减 从理由上就不科学 。 王德岩说,《三字经》等读本作为少儿开蒙读物,少儿从中最直接了解到的应是音韵、故事和一
  • 竹林七贤 是中国文人一道很独特,甚至有些诡异的风景线。这七人都喜欢搞怪,放在今天,也许会被视为 博出位 。不过因为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 竹林七贤 的搞怪被理解为反抗司马家族的黑暗统治,因此境界上被拔高了
  • 中华民族尚 礼 。 礼 ,是先贤们提倡的观念经两千多年的被选择、被认同后,铸成的民族性格。 孔子提出 克己复礼 ,认为礼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礼记》中有这样几段话: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
  • 新生代:司马山 司马山可算是新一代汉学家的代表。因为高中时无意翻弄一本《庄子》,让他爱上了中国哲学,于是本科申请去著名的伦敦亚非学院读汉学。受益于亚非学院的经典训练,他的古汉语功底极好,给自己起中文名
  • 中流砥柱:戴彼得 戴彼得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系,师从著名北美汉学家包弼德教授。从哈佛毕业后,他加入了牛津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教中国思想历史,并继续从事宋明新儒家研究。 许多汉学家都因为一些特别经历才和中
  • 祖师爷级人物:杜德桥 杜德桥教授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英国汉学界的 祖师爷 :在他长达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老先生培养了多位当今最有盛名的学生,包括前哈佛终身教授沈艾娣、现任牛津中国中心主任拉特 米特。他早在
  • 推动传统 成人 礼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道德人格养成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生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在任何时代,青少年的人格养成教育都十分重要。古人将 成人 礼仪看作青少年人格养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
  • 周代 冠礼 与 成人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对 成人 的认识,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最晚自西周开始,我国就有了比较完备的 成人 礼仪: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一般说来,士人二十而冠,天子、诸侯、大夫的冠礼则相对较
  •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的 成人 观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常常提到 成人 这一概念。孔子强调 仁 。在他看来,有仁德是做人的前提,是 成人 的基本要求。懵懵懂懂的孩子是自然人,不是具有社会义务和责任意识的 成人 。人要
  • 顾炎武(一六一三年-一六八二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以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为人,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之为亭林先生。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