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 > 家庭教育 > 学习方法 > 正文

帮孩子养成在课堂上善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网整理 2019-06-21 21:49:00

  以中国的著名学府北京大学为例,一般地讲,北大的专业课程总是很难的,老师课堂上往往一句废话也没有,同学们下课便是“消化吸收”和做作业,学得好不好,也是看考试成绩来定。不仅学生如此,老师也是如此。在国内参加科学报告时,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科学名人,往往因为一个不深入的提问,台下问的人便灰溜溜地无地自容,台上讲的人也趾高气扬不屑一顾。即使是北大,在做学问上,“认真”和“宽容”也调和得并不好。学生和老师,在科学的领域里,精神上都是不太自由的。

  美国就不一样。在美国上课,相比之下要轻松得多。课堂上有问有答,老师如鱼得水,学生妙语连珠,彼此称兄道弟。美国学生一般没有中国学生知道得多,问的问题也很天真。但好的学生往往能问出好问题,让老师大大地引申一番兴奋一场。

  我们的文化观念和教育体制,似乎可以称之为“接受依赖症”。它给了教师这样的一个地位:庄严的说教者、指导者和绝对权威。而学生,只能被灌输、被管教、被批评、被指导。中国人的教育过程,往往要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来求得功利目标的实现。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因为长期处于接受状态,就出现了一种接受依赖症。他们不会说话,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处在一种失语状态下。他们无法通过提问,从教师那儿得到优越感,多数只能从教师那儿找到自己低能的证据。所以,很多学生干脆不举手,加人到沉默的大多数。

  这种现象很可怕,幼儿园提问的比小学多,小学比中学多,中学比大学多。难道说学生真的没什么问题可问了吗?答案当然是不。然而,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学生必须先学会,在课堂上如何思维。

  学生怎么做

  那么在课堂上应该如何思考呢?

  第一,将自己预习时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加深对新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纠正自己先前主观理解的错误。

  第二,大胆怀疑现有结论,注意对所学课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怎么样”。有了问题,然后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如果自己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就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第三,超前思考,比较听课,力争走在老师思路的前头。如果自己的想法和老师不一样,先听老师的讲解,再举手提出自己的思路。

  第四,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在讨论问题时,既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又积极思考,想清楚自己的基本思路和观点,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

  家长怎么做

  在这方面,我们的培养建议是:

  在家里鼓励孩子提问。在家里,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善于提问的习惯,在课堂上举手提问才不会遇到心理障碍。

  在家中设立“问题奖”。把孩子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每周统计问题的总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就予以奖励。这时孩子的提问是一种肯定,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予把提问看成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要积极耐心地解答。当孩子想父母提出问题,一定要积极耐心地予以解答。即使答不出来,也要坦率承认自己不懂,并且和孩子一起查找相关资料。如果不许孩子提那些“没用的问题”,孩子以后什么问题也不会问家长了,在学校的提问也会越来越少。

  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很多孩子不提问,是因为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家长专门训练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好的途径,是让孩子在饭桌上,介绍学校发生的事情和学到的知识,坚持每天都练习,几个月就能让你的孩子完全变一个人。

  快速问答,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父母可以和孩子进行快速问答,来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题目可以从课本上找,比较好的是那些应该掌握的公式和定理。经常反复做这种练习,既能巩固孩子的基拙知识,又能让孩子的反应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多提问多得分。父母应该给孩子讲清楚,谁在课堂上问题问得多,自己的思维就更活跃,对知识的印象就更深,学习的效率就更高。如果想让自己成绩好,就得多提问题。讲明白道理,孩子会自己克服各种心理的障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