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 > 家庭教育 > 学习方法 > 正文

一篇好作文 表达得体是关键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网整理 2019-05-20 20:39:12

  “一句话,百样说。”但是落实到具体的一篇文章里,一个意思应该如何表达才最为恰当得体,就要看语言的运用是否满足了所表达的内容、所为的目的和读者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文体的要求。表达得体,“在需要的时候说适当的话”的话。

  学习方法

  在需要的时候说适当的话

  第一,不同的内容要求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例如介绍的是科学知识,就往往需要使用专业用语,就常常需要运用某些副词,关联词语以及复杂的句子来表现知识本身的逻辑性,表达复杂的思想。而叙事性作品中描写人物对话时,就要求口语化,使用方言或行业用语,使用短句乃至不合语法的句子,使之具有生活气息并反映人物的个性。另外,在表达时是用“生日”还是“诞辰”,是用“结果”“成果”还是“后果”“恶果”,是用“老屋”还是“旧居”,也即运用什么色彩的词语,也都得根据内容的性质来定。

  第二,运用什么语言还要适应读者对象的需要。譬如一篇演讲稿,即便谈的是改革问题,但如果是面对自己的同学说的,表达时就要尽量采用“同学们的语言”。《一次大型的泥石流》(见高一课本)由于是写给科学工作者看的,因而通篇的专业用语反而更准确且简明,但是同样的内容如果要向大众介绍,就必须有更多形象的比方,有趣的插曲,尽可能地追求语言的通俗化。另外,读者对象知道的要少说或不说,反之则需多说。这是对人的尊重,也是确定语言是概括还是具体,是详写还是略写的标准。还有,如果作者与读者对象的社会关系不同,语言和语气上也应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谈吐得体”。

  第三,文体的不同也对语言的运用提出了不同要求。譬如黑板报稿就得写得短小精悍,而同一内容要是写成广播稿,语言就必须能上口。同一件事情,在议论文中,往往被当作论据而要求概括叙述,但在记叙文中往往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题材而被详细描述。把荔枝的知识写成辞典的条目和写成科学小品,语言的运用上竟是如此的不同(见高一课本)。最典型的例子要算电报稿了,只要收报人能够领会,遣词造句甚至不考虑是否符合语法规范。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以及“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的就是上述的意思。一些反面的成语、俗话也有类似的道理,例如“对牛弹琴”,又如“富人四季穿衣,穷人衣穿四季”。有的同学在语言运用上真有些象旧社会的穷人,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见什么人,总是那么“一件不合身的旧长衫”,也就是说,这些同学他们不管说什么,对谁说,总是那么一套“学生腔”,这有多不好。旧社会穷人置不起衣服,这并不奇怪,而语言是用来传情达意的,语言贫乏,老是一套“学生腔”,令人望而生厌,就会妨碍作文或说话目的的实现。因此,在写作方面,为着今后能够很好地应付社会生活的需要,提倡在语言上赶快“先富起来”,应该是合宜的吧?

  丰富作文语言色彩的方法

  第一,看到一啥新词(实词),就去联想与它的意思、用法相同或相近的其他词,再把这一串词在心中细加比较,一一辨清它们各自的不同之处。

  第二,从书报杂志,影视广播中,不仅尽力收集普通词语,而且也尽力去搜集各个学科常用语及各行各业的惯用语,以及各地有代表性的方言词语,也尽量把它们与普通话中的相应的词语放在一起比较,或者观察它们中的某些词语的使用是如何变化的(譬如摄影上的专有名词“曝光”,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坏事情或隐秘被公开揭露出来”,等等)。

  第三,读书的时候,看到文中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用得好或用得“怪”的,用比较替换的方法(“不用行不行?”“用别的词或用近义词行不行?”“不这么说而换个说法行不行?”)加以感受分析,务求弄清其中道理。

  第四,尽可能扩大交际面,在直接的对话或者文字交流中学习如何得体地表达。

  要说明的是,前面的三个方法,既是丰富语言的途径,又是培养语感的训练。培养语感很重要,仅仅就语言表达而言,在似乎都可以使用的词语、句式中到底选择哪一个更好,也许最终还是由语感来决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