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 > 趣味乐园 > 科普知识 > 正文

我不是皮卡丘,我是鼠兔!(一)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网整理 2018-06-08 09:11:26

  我第一次见到鼠兔是2002年,那时,大学刚毕业的我,因为没有考上中科院动物所的研究生而暂时在汪松教授和解焱博士的研究组工作。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安德鲁·史密斯(Andrew T. Smith)和约翰·马敬能(John MacKinnon)等几位“禽兽界”的大牛编写《中国兽类野外手册》。

  其间,我陪同史密斯在标本馆(即现在的国家动物博物馆)检视鼠兔标本。当我帮他拉开“大屉”(收藏标本的大抽屉)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目光在四射,就像藏狐遇到了高原鼠兔一样兴奋。我问他:“你为什么要研究鼠兔?”他的回答很简单:“So cute!”(“多可爱!”)

  为什么要提安德鲁·史密斯?

  史密斯在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开始研究北美鼠兔(Ochotona princeps),彼时为1969年;到了1978年,他拉上了一帮世界各地搞兔子的科学家,成立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兔形目专家组(IUCN/SSC/LSG),并担任主席至今。可以说,全世界对北美鼠兔最熟悉的人非他莫属。

  今天的主角——北美鼠兔。图片:Ryan Photographic

  各种兔子原列入啮齿目,但随后因它们的上前门齿后面还有一对很小的后门齿,且只有单层珐琅质(啮齿目为双层),而被提升为一个独立的目,即兔形目。后来大量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也支持兔形目和啮齿目是并列的两个进化支,合二为一,亦称啮齿总目或啮齿部(Glires)。

  北美鼠兔的头骨,上前门齿后还有一对很小的后门齿。图片:Valley Anatomical Preparations

  目前已知兔形目种类为90种或更多,其中30种隶属于鼠兔科(其他为兔科)。翻阅民国十二年出版的《动物学大辞典》不难看出,那个时候把它们称之为“兔鼠”,隶属于“兔鼠科”,属“啮齿类”;到了解放以后,再参阅中国科学院出版的一些兽类名称的专业书籍,才改称“鼠兔”,也可看出我们对这个类群的分类认识之变化。

  为什么要谈北美鼠兔?

  30种鼠兔中,有28种都生活在欧亚大陆,特别是在中国中西部至喜马拉雅地区——24种生活在中国,其中又有12种为中国特有。那么,日历娘为什么要让我写北美鼠兔?欧亚这28种鼠兔,长期以来研究甚少,甚至国内有的种类还被当作“草原害鼠”而无情扑杀。

  红色为已灭绝鼠兔的化石分布点,蓝色、绿色、黑色为一些现生种类的分布点。图片:Wikipedia

  而命运最好的,是生活在北美洲的两种鼠兔,一种是分布于阿拉斯加东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的斑颈鼠兔(Ochotona collaris),另一种就是美国中西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的北美鼠兔,后者最为人们所熟悉。七代生长在加州、毕业于加州大学、工作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史密斯教授,恰恰是生活和工作于北美鼠兔的分布区。

  斑颈鼠兔。图片:Carnivora Forum

  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有机会深入北美鼠兔的世界。既然研究了快半个世纪的北美鼠兔了,那么史密斯有什么重大发现呢?我读了他的一堆论文,给大家总结出俩字——怕热。

  北美鼠兔。图片来源见水印

  长期观察研究一个物种,就会积累大量科学数据,有了几十年的变化,就能找出规律,发现大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温度对北美鼠兔种群的波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温度偏高就可能导致它们无法正常存活,甚至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现在科学界已经达成共识,北美鼠兔是最有代表性和指示性的预测气候变化的物种之一。

  史密斯教授早在1974年就发现:北美鼠兔如果在25.5°C以上连续暴露6个小时就会致死。只要温度偏高,它们就得躲进石缝或石下,否则就会萎靡不振;如果全年温度偏高,它们就得整体迁移到更高海拔或更凉爽的地方。在爱达荷州和加州个别地区,北美鼠兔也有惊人的行为适应——通过行为上的变化来躲避酷热,所以即使那些地区8月最高温可分别达到32°C和38°C的时候,那里的北美鼠兔仍然可以存活下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