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漫谈:《论语》别解七则(五)
来源:网络资源 文章作者:网整理 2018-05-24 13:27:55
“子罕言利”
《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本章有两种断句,一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把“与”解释为及、和。但问题是,从《论语》看,孔子谈论“命”达八九次之多,至于“仁”,则出现频率最高,怎么能说“子罕言”呢?对此,杨伯峻认为:“《论语》中讲‘仁’虽多,但是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记载。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孔子平生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所记载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所有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还是少的。”这种辩护,显得有些牵强。
第二种断句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将“与”解释为赞许。不过,这样一来,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孔子对利,尤其义利关系,于《里仁》《子路》《宪问》《尧曰》等处多有言说。
因此,以上两种意见恐都不可取。从两个“与”字看,这里所表达的应该是孔子对“利”“命”“仁”的态度。但同“与”字不同,“言”字并不具备表达态度的功能,所以很可能是个误字。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字呢?尽管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孔子世家》所引此章和今本《论语》并无差异,但我们欣喜地发现,据程树德《论语集释》,此章“《史记·孔子世家》引作‘子罕与利与命与仁’”。作为《论语》研究大家,程树德的说法一定是有根据的,何况他还提到,金代王若虚的《史记辨惑》曾就此提出疑问:“司马迁并以此言为‘与’字,岂传写之讹欤?”也就是说,王若虚看到的《史记》此处也作“与”字。我们知道,今本《论语》是在汉代三论即《古论》《齐论》《鲁论》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在三论中,《古论》出现于景帝末年,最为原始。《汉书·儒林传》说,司马迁曾从孔安国学古文,司马迁也说自己“年十岁则诵古文”(《史记·太史公自序》),其中当然包括《古论》,这正是司马迁引文的来源。
因此,“子罕与利与命与仁”为此章的原貌。根据文义,我们将此章读为“子罕与利。与命,与仁。”大意是:孔子很少赞美利。他赞许命,也赞许仁。这种理解,是符合孔子一贯的思想的。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数学天天练
- 小学1-6年级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