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 > 家庭教育 > 学习方法 > 正文

暑期如何让孩子有效上网?

来源:石家庄网整理 2011-08-09 16:26:34

  如今,上网已成为中小学生追求时尚潮流的象征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业余消遣。暑假,不少孩子把玩网游、聊天、微博、在空间写日志以及其他与网络有关的活动,作为每天主要的娱乐方式。而家长最担心的,正是孩子染上网瘾。如何引导孩子们健康上网,是家长们普遍关注的。

  手机上网 防不胜防

  据了解,很多家长像李亦帆的妈妈一样,为了防止孩子上网,严格限制上网时间;当然,也有一些家长,索性切断了家中的宽带网络,或者给电脑加上密码、安装某些监控软件控制孩子上网。然而,这些手段并不能彻底阻止中小学生与网络的亲密接触。

  据调查显示,随着手机上网越来越便利,手机网民数量急剧增加,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他们不仅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转发各种有趣的段子,更学会利用手机的很多功能:拍照片、录视频,上网下载音乐、视频、上网聊天、看小说、看新闻资讯;登录人人网、写博客、写微博、随时随地装饰自己的QQ空间等,甚至把手机当成了玩具,用它来玩游戏。高一学生梁燕说:“我们班同学个个有手机,而且大部分手机的档次都比较高,像iphone、诺基亚等智能高档手机,几乎就是一台小电脑。班里有手机的学生,很多都用手机上网,使用QQ聊天,用手机绑定了QQ。”她透露,他们平时在学校要上课,回家还有父母管着,即便是放暑假,也总是被父母提醒着,很少有机会用电脑上网。“用手机上网可以看看书本上看不到的信息,有时候也聊聊天或玩游戏。中学生的生活本来就比较枯燥,学习压力又大,没时间去网吧也担心去网吧不安全,因此很多同学都选择用手机上网。尤其是假期,可以在晚上父母休息了以后躺在床上和同学聊天,想聊到什么时候就聊到什么时候,既不容易被家长发现,又不用担心第二天早上起不来,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梁燕告诉记者。

  手机上网有可能会成为青少年网瘾的一个新动向,频繁上网对于孩子的身心都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从生理上看,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使用手机时大脑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可能会对他们的脑部神经造成损伤;从心理上看,如果长时间沉迷其中,必然影响学习和品德塑造。

  科学疏导 合理上网

  在电子产品和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要想彻底禁止孩子上网是不现实的。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禁果效应”,即社会越是把某种东西作为一个禁果,它反而越能激起人们更大的兴趣。家长和孩子对网络的态度也是如此。家长剥夺孩子上网的机会,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导致一些学生与父母反目,母子、父子如同仇敌。与其这样,在孩子上网这个问题上,家长的“堵”就不如改为合理地疏导,以便更好地防止中小学生暑期网络成瘾。

  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对孩子来说,安全感来自于父母的关爱。只要父母对他们给予足够的关注、尽到责任并设法理解他们,家庭关系和谐融洽,孩子就会很少与父母发生冲突、产生隔阂,其内心的感觉是安全的,自然就会减少上网与同学、朋友倾诉、发泄、寻求帮助的频率。

  其次,孩子的成就感来源于环境的认可,如果他的学习成绩得到认可,身体素质得到认可,爱好志趣得到认可,他就会用更多的时间努力去保持这些成绩,把这种认可延续下去,从而忽略上网。经常性的鼓励与表扬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动力。因此,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成就感和安全感,是使孩子不沉溺于网络的良方。

  规定好每天的上网时间

  暑期,家长应该允许中小学生有节制地上网,而要使孩子真正做到“有节制”,就需要父母和他们一起共同制定“网络守则”,约定每天的上网时间、上网内容,要求孩子不浏览内容不健康的网页,不与网友讨论不健康的话题,慎重会见网友,给予必要的指导并监督孩子严格按照约定去做。同时,家长也要观察和了解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关注什么、需要什么,一起讨论、制定一个长假安排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找到其他的娱乐方式,比如在上网时间、写作业时间之外,为孩子安排诸如阅读、运动、去博物馆、外出游玩等活动,既能丰富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也能转移他们对电脑和网络的注意力。这种方式,比家长的粗暴制止更有效。

  引导孩子利用网络学习

  据青少年网络问题研究专家介绍,90%以上的美国孩子从小学就开始上网,但是他们的学生网络成瘾的人数要远远少于我国,原因在于,在他们眼里,网络不只是游戏,更重要的是学习工具。青少年利用网络进行研究式学习、拓展阅读,甚至与科学家进行远程对话,互联网已经成为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比之下,我国青少年利用互联网学习的比例较低。在暑期,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网络了解各类资讯、拓宽视野,把上网视作课堂学习以外的一种补充;老师也可以布置一些借助网络查找才能完成的作业,也可以让学生做电子演示文档、设计网页等,使学生学在网络中学到知识,体会乐趣,逐渐养成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生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