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 > 家庭教育 > 父母必读 > 正文

过度关心孩子等于害了他

来源:大连网整理 2011-07-22 20:05:39

  成长很怕关心,来自老师的关心。

  老师教孩子,是言传身教,要教知识,还要教能力,教做人。比如教语文,不单要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还必须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语文的修养与美丽,是需要在心灵成长的细节中传播的,这是语文的特质。可惜很多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人不太明白这一点,以为教语文就是教背诵、教做题,结果把语文教得枯燥无味;或者套路化、模式化的机械教学,用游戏化的课堂来灌输,这其实是教记忆的另一种形式,可惜记的全是垃圾,硬是将好端端的语文整成了中国教育第一大害人学科,害在骨子里。

  在无数误解、曲解和刻意错解之后,孩子长大了,看书只看漫画,聊天只聊笑话,上网只玩游戏,工作只求安逸,作为人的积极、睿智、宽容的那种本质,被“淘汰”进了垃圾箱。这不能说全是因为小时候语文没学好,但小时候没有重视语文综合素养培养,的确容易导致长大后有知识没文化。

  学了很多年语文,怎么就没有语文素养呢?因为老师太关心了。老师关心孩子的成绩,又没有太多把握来提高孩子的应试能力,于是填塞知识成为唯一手段。填塞,就是把孩子的大脑当做一个空瓶子,塞得越多,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就越少。实际上老师对孩子的关心标准,恰恰是以填塞了多少来衡量的,关心得越多,孩子就越倒霉。你还不能说老师错了,关心学生是老师的职责,做老师的都要努力这么去做,否则算不得个好老师。

  这种关心最终在作文中表现出来:成人化,优美化,陈词滥调,虚情假意,堆砌辞藻,空洞无物,胡编乱造,逻辑混乱。这样的作文占据了作文本、考试卷和报刊版面,误导着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形成错误的固定审美,不单导致中学以后的作文考试成绩稀烂,而且祸害终生。

  老师这样的关心,源自对语文的不理解。但是,是谁让老师不能理解中国语文?语文综合能力是什么?原本就是一套专题读本的语文教材,对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到底有多少科学性?有没有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汉语的认知运用规律相结合?对老师的培训指导都落实在哪些方面?老师是茫然的,茫然中的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必然是盲目的,盲目关心对于成长来说是危险的:能否成长为优秀的人,完全要凭运气,看看哪个孩子能从盲目关心中误打误撞地冲开一条路来。

  成长很怕关心,来自父母的关心。

  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关心,是一个纯粹的、无私的、发自肺腑的行为,可惜,现在的大多数孩子好像并不领情,家长劳心劳力,孩子叛逆有加。很多家长向我倾诉了这样的困惑:孩子小的时候蛮听话,怎么到了五、六年级以后,就很难管教了呢?习惯也不如以前好了,说什么他都要呛两句,要不就拿那样的眼神看你,看得你心里发毛。

  这是打小的关心就出了问题。做家长的,对孩子重视和爱护,把孩子放在自己心里,绝对是真心实意,爱的奉献。不过,关心这俩字,有两种解法:一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孩子关在自己心里;一种是敞开自己的心扉,去关注孩子的心灵。解法不同,做起来的效果就大相径庭了。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把孩子当做自己意志的试验品,当做自己理想的延伸,要求孩子必须顺从听话,言行举止、爱好追求等都必须严格执行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口头禅是:你应该怎样,你不应该怎样。这样一般会使孩子丧失独立意识,缺乏创造精神,沦为平庸。另一种是把自己当做孩子意志的附属品,以尊重为借口,对孩子百依百顺,对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等,一律投支持票。父母的口头禅是:只要孩子喜欢,花再多的钱,耗再多的时间,都没关系。这样一般会使孩子自我膨胀,不通情理,缺少合作意识,陷入孤独。导致走向这两种极端的,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把孩子关在自己心里的结果:完全以自我的价值取向去理解孩子,而忽略了孩子其实是一个客观独立的个体。

  做父母的,可以在心里腾出最大的一块地方让孩子栖居,但几乎是注定了:所有的孩子都要走出去,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

  这样的道理父母怎么会不理解?但是大部分父母还是要努力地安排着孩子,带孩子学不愿意学的科目,为孩子买不愿意看的书籍,给孩子讲不愿意听的道理,或者一味地迁就孩子,直到孩子身高超过自己,可以逼视自己的时候,才不得不痛苦地罢休。而那个可以逼视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关心中已然陌生;那个在父母视线中渐去渐远的背影,已然模糊成了一种碎裂的痛楚。是关心,让孩子的成长从探索过程演化成了一个抗争过程,童年乃至少年的大把光阴都被这种抗争无端消耗了。

  父母这样的关心,源自对孩子的不理解。但是,是谁让父母不理解自己的孩子?是谁让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忧虑?是谁让父母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功利与挣扎?是谁让孩子从小就要直面势利和不公平?一个自己不能拥有独立思想、生活不能从容、心灵不能宁静的人做了父母,又如何能理解孩子从小就应该拥有独立的心灵?

  但是父母这样的关心多么可怕:成长目标就是当奴才或者混蛋,所以孩子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完全要靠意外发生:意外遇上一个优秀老师,意外遇上一个绝佳机会,意外得到一个深刻教训,等等。

  关心的陷阱无处不在:社会一关心,孩子们就不得不当一回作秀的工具;领导一关心,孩子们就要强作欢颜接受一番表示感谢的训练;商人一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就被倒腾成了商品;媒体一关心,孩子们就要像公园里的猴子一样被观赏。

  我是相信每位老师、每对父母,都是关心孩子的,关心孩子的成绩,关心他们的未来;我也相信全社会都在关心孩子,关心如何利用他们出政绩,出权力,出钞票。只是,谁来关心一下,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成长环境?需要怎样的关心?

  我蹲下来与相遇的每一个孩子对视,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痛苦现实:很多孩子纯净的双眸里,已经悬浮了世俗的尘埃,那都是生活中一点一点的关心带进去的。他们看世界的这一方窗口,模糊着。

  用一个实例来结束这篇文字:给孩子们上第一次课的时候,我问:“同学不小心把我的笔弄断了,他还不赔我的,于是我抢过他的笔盒,也弄断了他的一枝笔,你觉得我这样做对吗?”大部分同学都说:“对。”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语文课的艰难,以及关心的可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