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全国站

> 小学资源库 > 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 二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探究的“破”与“立”

2010-08-25 11:23:48     下载试卷     标签:数学 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探究的“破”与“立”

  摘要:许多教师为了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这是令人欣喜的,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假”探究。如何破“假”立“真”,实现“真”正有效的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已是当务之急。本文就以下几点问题作了分析与思考,揭露探究性教学和学习的真假本质:探究性问题的创设;探究性材料的筛选;探究性活动的组织;探究性课堂动态的把握。

  关键词:自主探究;问题;学习材料;活动;课堂动态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教师转变学生观,把学生作为学习方式主体,促使教师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化社会之间的联系,把学习作为一种有益的活动,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重视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及应用过程。许多教师为了体现上述这些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切都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我们发现,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假”探究。我认为如何改变这些不良的现象,实现“真”正有效的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已是当务之急。

  一、问题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

  [误区]:把“小步子”问题当作学生的主动探究

  “小步子”问题表现在课堂上就如同“程序教学”,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一系列细小问题的引导下,通过一问一答,学生每走一步就得到引导,每完成一个小问题就得到老师的鼓励,立即得到“强化”的效果。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系列问题:

  师: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

  师:那1/3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几份呢?

  生:一份。

  师:那1/4则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

  师:如果我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2份,则用几分之几表示呢?

  生:2/4。

  师:3/5表示的是什么呢?……

  [分析]:表面看,这种教学,学生的反应比较积极,课堂很活跃,在单位时间内花最小的力气达到了较大的教学效果,“水到渠成”地解决了问题。看似学生在主动“探究”,而其实被老师严格控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执行教师命令的操作员,就好像一台台电脑,教师编好程序,点击鼠标,他们就开始工作。可以发现,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过于狭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了,不能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创造性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排除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对策]: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索”

  “小步子”教学实质上是“知识传授”,它削弱了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是探究的核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数学探究活动,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时间与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知识传授”、“例题一练习”转化为“对学生的鼓励”、“积极的探索”。我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1、 你们了解哪些分数?

  2、 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纸,你打算怎么拆成两部分?

  3、(展示同学的作品)哪些是平均分?……

  4、为什么这些两个部分都是用1/2表示,但图形的大小不一样?

  5、说说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分数?

  6、选一个分数折一折,说说你是怎么折出来的?

  [反思]:以上的问题设计是认识1/2后马上引导学生认识几分之几部分,虽然学生感到困难,但是学习的起点的确定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扩大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空间,提供学生“再创造”的机会,重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课堂交流的时间。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构建有效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

  [误区]:探究性学习材料的“杂乱化”

  我去年上<<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一开始出示了下面材料:

  在虹口区奎照农贸市场里看到,500克曾卖到5元的青菜降到了3.5元,卷心菜、大白菜都从2元降至1.5元。其它蔬菜价也跟着“当家菜”往下走,如扁豆 500克零售价从2.8元降至2.3元,毛豆从2.3元降至2元,茄子从2元降至1.8元,黄瓜从1.8元降至1.5元。到了傍晚,售价更廉。新八仙集团凤阳菜场,一名摊主开出的卷心菜“收摊价”是1.2元,鸡毛菜仅2.5元。而7日则看到蔬菜摊位大多“空落落”,仅有的几种绿叶菜售价大涨,“马大嫂”们不得不“掉方向”,赶到附近超市去买菜。

  师:从上面材料中,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生1: 奎照农贸市场的青菜很贵!

  生2:蔬菜菜价都在下降。

  生3:不对,7日的菜价是大涨的。

  生4:附近超市的菜价就会便宜吗?……

  生11:我知道了茄子从2元降至1.8元。

  生12:我知道了500克曾卖到5元的青菜降到了3.5元。……

  师:你们能不能给这些数字分分类呢?

  [分析]:我出示这些材料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当中提取数据,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字,以达到区分整数与小数,引出小数的目的,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虽然最后学生注意到了两种数,可是光这个环节就将近用了10分钟。真实情境的干扰因素超过了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不利于学生的探究。

  [对策]:精选恰当的学习材料

  我们在进行探究性教学中,对应用情境要做恰当的教学加工。实际问题总是比较复杂,有时应用的知识过于宽泛会造成知识更加难懂。仍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

  (师出示下面这张表格)

  名称 单价(元/斤) 名称 单价(元/斤)

  芹菜 1.50 鸡爪 5.20

  青菜 0.50 鸡翅 5.00

  大白菜 0.70 鸡 3.50

  萝卜 0.80 牛肉 9.00

  茭白 1.50 面粉 1.20

  冬笋 2.00 生粉 2.00

  师:从表格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芹菜的价格是1元5角。

  师:你是怎么知道1.50就是1元5角的?

  生: 超市里都是这么标价的。

  师:1.50这个数我们见过,但是没学过。谁会读?

  生:一点五十。(学生读错了,教师接着纠正)……

  [反思]:由于对原材料进行了处理,学习就比较有针对性,节省了处理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个环节的设计,既直接引出了小数,学生又有效地对小数读法进行了探究,课堂因此而美丽。

  三、活动探究,让学生在亲历与操作中得到发展。

  [误区]:把指令性操作等同于学生的探究活动

  为了让学生能顺利探究,为了节约探究时间,教师总是那样“痴情”地对待学生:主动帮学生的探究活动“掐头去尾”,主动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方案。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节课,学生通过看图比较,初步感知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之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求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教师是这样设计学生探究活动的:

  操作要求:

  (1) 平行四边形纸片上画一条高。

  (2) 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份。

  (3) 把平行四边形重新拼合成一个长方形。

  (4) 比较原平行四边形与所拼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

  [分析]:从学生的操作过程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了操作活动,动手实践、探求未知。实际上操作过程中的每一步,教师都规定得太死,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就能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探究过程无须学生猜想、思考转化方法,无须学生创新,而是在为操作而操作,为探究而探究,失去了探究学习所能体现出来的价值。

  [对策]:让学生真切体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数学活动之中,靠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才能在现实的活动中理解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时间,努力实践:“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让每一个学生都真切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拿着一个标准的圆柱,根据“圆柱的面→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展开这一教材逻辑顺序,通过教学圆柱各部分名称、观察圆柱的特征、验证圆柱的上下两底大小、剪侧面等环节,让学生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地、半独立地探究知识、接受知识。一位老师在设计这一课时,把教学展开部分设计成:提供素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发布三个环节。先为每四个同学准备了一份圆柱特征探究的学习包,包内有茶叶罐、纸水杯、纸做的圆柱模型、一个装有各种形状纸片的信封。然后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内思考与讨论两个问题:“圆柱的特征有哪些?你是怎样发现的?”最后以成果发布会的形式,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跟进操作,发展和深化普遍认同经验,质疑和共享独特的个性经验,规范和校正非正式甚至错误的经验。

  [反思]:由于教师提供了丰富而且有差异的、可以动手操作的学习材料,保证了学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亲历了思考、发现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得到了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课堂也由此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课堂动态探究,让知识得到共享和内化。

  [误区]:把“大胆放手”当作探究的“度”越大越好

  “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会处理各种数学问题的方法,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光靠逻辑推理是不够的”。中科院院士戴安邦也主张把小学数学课堂改成“小型的科学实验室”,实验程序并非完全给定,而是开放式的,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己观察,自己分析,自己总结。照这样看来,是不是说探究的“度”越大越好?有位老师执教“年、月、日”一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根据家里带来的年历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相互合作解决这些问题。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叽叽喳喳地开始讨论。几分钟后进行反馈,学生一会儿提到了一年有几个月,一会儿又提到了节气。有的问为什么这天是“黄道吉日”,有的问二月份为什么只有28天。学生问什么,教师就跟着解释什么。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还有很多知识点没有提到,如平年、闰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等都没提到,教师只好说了一句:“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下课后再去仔细看书。”

  [分析]:表面上看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开放”教学、“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实际上系统的知识变得支离破碎,学生得不到探究的体验,探究方法得不到提升,探究成果得不到共享和内化。这样的放任自流,我觉得是违背新课标精神的。

  [对策]:以目标为核心动态把握课堂

  在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和学生都应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探索性学习中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学生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深入开展。如有位老师执教“可能性”时,每四个同学发两个骰子和一张记录单,放手让他们操作记录:一共掷了几次,2—12点分别出现了几次,以便分析可能性。由于学生的操作次数远远不够,汇报交流的时候根本找不出规律。课堂有点乱哄哄起来了,这时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与点拨:把全班所有的数据都加在一起,然后列成一张大表格,里面的数据顿时变得“明朗”起来(2—12出现的概率几乎是相等的)。

  [反思]:学习的过程是一段富有个性的生命历程,教师在执教过程中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在不断地调整中找到发挥指导、组织、参与作用的最佳切入点,创造性地教学,使得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情与时俱进。

  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的过程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亲自寻找并实践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果只重视其知识获得功能,而只灌输式地“教”学生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那样的话,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是“假”探究。我们在这过程中应深刻理解 “探究性学习”的本质,让学生面对问题探寻个性化的方法,强调过程性探索,在经历和体验中理解探索性学习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主动性的、“真”探究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扬庆余主编.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 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撰写与例举。浙江:宁波出版社。

  [4]《教学月刊》2004年第11期

  [5]《小学数学教师》2005年第1、2期。

来源: 作者:网整理

   欢迎访问网,您还可以在这里获取百万真题,2023小升初我们一路相伴。>>[点击查看]

年级

科目

类型

分类

搜索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网微信
    ID:aoshu_2003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名师公益讲座

本周新闻动态

重点中学快讯

关键词

广告合作请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备09042963号-1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5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5-2021 m.laytri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