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资源库 > 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 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 正文
2010-08-24 18:11:24 下载试卷 标签:数学 数学论文
各位老师请注意: 以下是网编辑为大家准备的《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点击查看 |
构建小学数学教学的绿色环境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环境,学生是教师工作的一种环境,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教学过程的发展,也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学习成效的好坏。
关键词:小学数学;绿色环境;互动环境;探索环境;开放环境;快乐环境
从生态意义上看,任何富有成效的、高质量的教学过程,都必然存在着教与学双方的积极而有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互关系。并且,教学双方的交互渠道是畅通可逆的,交互的内容是具有正面效应的。因此,在师生间构建教学过程的绿色环境,是推进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互动环境
长期以来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表演独角戏,这种方式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观看、强迫接受的地位,师生没有互动,“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是相互交互,而是单向灌输,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都受到抑制,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开辟、发现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交流愿望,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参与、互动环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富有情感交流的师生双方的合作。我认为在教学中将以往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提问,改为师生之间的“你问我答”即由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由其他学生或教师来回答,教师和学生互为“你”和“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是用“学生语言”,提问的同学更容易理解,有时候,不同的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而得到同样的答案,比教师用一种方法解答更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方法还可用于考试试卷的评讲中。实践证明:这样做避免了教师提的问题学生因不会回答而紧张、尴尬的局面,还避免了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又没有机会问的局面,尤其是给学习困难的同学提供了问的机会,使他们能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很高,回答问题的同学也踊跃。此外,我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交替采用小组讨论的互助互学的合作学习方式、角色扮演的演讲方式、动手实验的实地操作方式、竞赛抢答方式、主题讨论等方式辅助教学。在这些教学方式和活动中,师生交流渠道通畅,信息量大、交换速度快,教师造就学生才能的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索环境
过去,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总是放在知识结果的传授上,教师很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学生考试是否得高分,并以此来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作肯定或否定。如果对“结论”不满意,则对学生进行大运动量、反复的训练,直至学生的作业或考试令教师满意为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被动的,学习的感觉是枯燥而痛苦的。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从知识结论的传授,转变到对学生知识获取过程的指导,使学生直接置身于教学的探索环境之中。
例如: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上)年级《6的乘法口决》这一课的教学。“6的乘法口决”虽然是本课学习的新知识,但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我就抓住学生已经“知道”的这一起点,让学生大胆猜测“6的乘法口决”有几句,哪几句?但是,学生是否已对“6的乘法口决”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呢?不是!所以还需要学生去自主探究。然而低年级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因而往往缺乏自主探究的有效策略。这时就需要老师提供有力的探究支点,引发学生的探究策略。于是我出示“操作探究要求”及多样化的自主探究素材如“小棒、小图片、图画纸等,对低年级小学生而言都是十分需要的探究支点。正因为学生有了这些探究支点,才使学生找到了探究的途径和方法,才引发了学生多样化的探究策略。有的学生用摆小棒来研究,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探究等。并且同样是摆小棒或画图的方法,对同一句口决又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如:“四六二十四”这句口决既可以每堆画四个圆,画六堆,表示6个4;可以每堆画六个圆,画四堆,表示4 个6;从而对口决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验的方式,使学生自然产生与教师交流的愿望,数学教学的生态环境就能良性发展。以过程为重点的教学无固定模式,但较为普通的是:教师提供材料,设立问题,学生思考活动;教师精讲,得出结论,学生练习反馈。
三、小学数学教学的开放环境
当前,无论是小学数学教材还是数学习题,大都是以封闭为主的,方法唯一、答案唯一、条件唯一,这样容易使学生简单的感知知识,不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遇到问题往往“在一棵树上吊死”。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教材和习题中存在很多可以开放的“点”和“块”,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提供了环境和舞台。
1、教学过程开放举例:
一年级学生学习“13-8”从13 根小棒中先去掉8根,得多少根小棒,解决这一问题有几种方法,难道非让学生算减想加吗?其实不然。从13根小棒中先去掉10 根,剩3 根,再从去掉的10 根中拿回2 根,一共剩5 根;从13 根小棒中先去掉5 根,再去掉3 根,合起来一共去掉了8 根,还剩5 根;从13 根小棒中拿8 次,每次拿1 根,这就等于拿走8 根,还剩5 根;从13 根小棒中拿4 次,每次拿2 根,这就等于拿走8 根,还剩5 根。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得到了同一个结果,既“13-8=5”。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剩下的5 根与去掉的8 根合在一起就是原来的13 根。“算减想加”其实是对几种方法的概括,是对减法计算的本质认识,而这种本质认识如果脱离了学生的探索活动,也就推动了它应有的价值。这样分析以后,一个新的思路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从学生的操作活动人手,对几种方法进行总结、剖析,揭示问题解决的本质,彻底改变教材中以“算减想加”束缚学生思维的教法。
2、习题训练的开放性举例:
开放题的训练是教学开放的一种很好的操作手段。教师应挖掘数学思想方法,改变呈现方式,引进开放题,让学生参与训练。教师设计练习时,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和思考价值的开放题,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的习惯,发展思维创造性。
(l)条件的开放。在设计开放题时要冲破原来的设计模式,可以给出多余性的条件,也可以隐含规律或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去筛选或寻找条件,进行创造性学习。例如:小红家的新房长9米,新房的一端是正方形会客室,另一端是卧室。如果要在卧室的顶面四周装上饰条,需要买装饰条多少米?乍一看这道题只有一个条件,似乎无法解答,但我们只要画一张示意图,利用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特征,就能直观地看出卧室的周长就是新房两条长之和,即9×2=18(米)。
(2)问题的开放。传统的习题中,问题一般是固定的,学生可以根据问题进行分析,找条件,然后把条件综合起来解决问题,形成了比较单一的思维模式。因此,在开放性习题的设计中,可设计一些需先提问题再解决的问题。根据同样的条件往往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这样学生思考的空间就比较开阔。
例如:学校开展植树活动,五(l)班植了30 棵树,五(2)班植了50 棵树,
?(先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引导学生综合以前学过的知识,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联想,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予以解答。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又让不同经验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也充分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3)解法的开放。以往教师在讲解题方法时,只讲一种或两种方法,其他的解法不予理睬,甚至予以否定。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教师要解放思想,革新观念,开放学生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因此,只要是学生的解题策略合理、正确,就要给予肯定、鼓励,如果能独辟蹊径,那更要提倡。
例如:在教“比较4/7和3/8的大小”时,让学生自学、讨论、探索,结果学生得出五种解法。
从上可知,学生的创造力是不可低估的,他们在探索和掌握计算方法时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正是《 数学课程标准》 所追求的。
(4)思路的开放。即题目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可以从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策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探索,可以使学生获得思维训练。
如在教学除法计算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二(l)班有24 名同学参加广播操表演,请你帮助设计一下,可以怎样排队?
(5)结论的开放。结论的不确定或不唯一,是开放性习题的显著特征之一,正因为如此,使得这样的开放性题目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使小学生积极地思考,独立地探求多种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求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设计如下的探索性习题。
( )÷3 = ( )÷15
或l20÷40= ( )÷ ( ) =( )÷( )=( )÷( )……
开放性练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好数学创设了机会。它使学生由消极的等待条件发展为主动的获取条件,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点燃了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之花!
四、小学数学教学的快乐环境
愉快教学能够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把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作为基本要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而忘返。
1、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人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声、色、光、动画等丰富的视听媒体优势,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而根据需要设计的交互式多媒体课件,学生手、眼、脑齐动,兴致浓厚地进行自主探究,效果更显著。
2、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乐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途径。引入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不仅使数学学习妙趣横生,而且有助于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比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让学生在限定的一分钟内展开拍球、跳皮筋、记成语、默单词、背诗词等活动,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们既体验了一分钟时间的长短,又感受到了时间的珍贵。尽可能地使教学游戏化,不只是乐学的需要,更应该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发展方向。
3 、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导入阶段的竞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胜负原因分析中寻找规律,从而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教学新知过程中的竞赛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勤于动脑的钻研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巩固阶段的竞赛,对于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是十分有益的;拓展延伸阶段的竞赛活动,则属于数学兴趣活动的范畴。可以培养学生将数学运用于实际生活能力,以及多种实践能力。
4 、组织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常见的实物,以及电脑等各种凭借,引导学生多种器官协同活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习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意义建构过程。比如,关于长方体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带的土豆进行实际的削切,在操作中具体地观察感受思考长方体棱、面、长、宽、高等特性,认真填写观察记录。操作完成了,关于长方体的知识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这样的教学,学生自始至终兴趣十分浓厚。
构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绿色环境,靠急功近利是不行的。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收获喜悦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教学手段,创造并抓住时机,调动学生全程参与,就一定能创造出绿色的工作环境、心理环境和情感环境。
参考文献:
1.《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叶澜著,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3.《课程、教材、教法》
4.《新课程理念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