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 > 家庭教育 > 学习方法 > 正文

教育孩子的八大误区

来源:金三角文学 文章作者:. 2010-07-01 14:33:05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明天的希望。在越来越重视孩子教育的今天,我们会走向哪些误区呢?我们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呢?

误区一:溺爱=爱?


    无数事实证明: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为影响孩子发展的最大阻力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只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感。久而久之,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
   尽管不少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他们还是对孩子过分溺爱,对他们不放心,不愿他们吃苦,殊不知这样只会把他们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在残酷的竞争中,“花朵”族会迅速成为淘汰的对象。 



误区二:金钱=爱?

 



     时下,外出打工族把对孩子的爱转化为金钱补偿的做法耐人深思。这种做法和对孩子过分溺爱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都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前不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XX小孩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就让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可爷爷奶奶对小孩缺乏关注,XX小孩感到非常孤独,成绩迅速下滑,同学们也不愿意和他交往,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为了吸引大人注意,他竟想出了“装神弄鬼”的把戏。
   可想而知:一个本应该沐浴在阳光下健康成长的孩子,由于父母疏于情感沟通,致使孩子的心灵严重扭曲,他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这则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误区三:表扬=爱?


    笔者经常听到年轻妈妈对孩子说“你是最棒的!”、“你是最聪明的!”之类的话语,这些话语贴切地反应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心愿。但仔细思索就会发现:盲目对孩子表扬存在诸多弊端。
    为什么这样说呢?表扬通常是为了让人正视优点,达到好上更好之目的。因此,它应该具有针对性和阶段性。可许多父母盲目表扬孩子,让不懂事的孩子在年幼的心灵烙下自己是最优秀的印迹。当他们发现自己并非最优秀的时候,往往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轻则一蹶不振;重则采取极端的方式报复、打击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这些往往被我们忽视。
     笔者建议:将“你是最好的!”、“你是最聪明!”的说法换成“你可以做得更好!”、“你会比别人更聪明!”之类的话语,或许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误区四:棒打=爱?


     俗语说:“棍棒头上出孝子、娇生惯养忤逆儿。”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无道理,但不能盲目采取。因为当今的孩子过早地接触了社会,过早地成熟,并或多或少存在些许叛逆。对此,父母必须改变教育方式。我个人认为:采取以沟通协调为主,其他教育方式并存的教育模式是不错的选择。
   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特别叛逆,非常自我,很不听话,该怎么办呢?解决此类问题并非难事。一是让他们阐述干这件事的利弊得失,由父母公平、公正地评审,让孩子心服口服。二是对孩子进行野外生存危机训练,增强其生存危机感和责任感。三是引导孩子培养多项爱好,让他们摆脱偏执。四是邀请孩子敬重的对象出面劝解,让孩子摆脱叛逆。五是请专家为孩子进行心理咨询,解决其内心困惑。
   以上仅是鄙人的浅薄看法,不足之处恳请专家批评指正;若对大家有所帮助,吾将不甚荣幸!

误区五:强迫=爱?


    常听许多家长说:“孩子将来当运动员、舞蹈家、音乐家、科学家…”这些理想看似合理,实则带有一定的强迫性。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家长们经常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转移到孩子身上,这符合生命个体遗传规则,但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为什么这样说呢?按照专家介绍:先天教育(胎教)对孩子影响甚深——它使孩子对某领域产生偏好并占据优势。
    当然,对孩子最佳的教育时期是出生后6个月至6岁。这段时间往往是孩子成长的“黄金时期”,却被大多数家长忽略。孩子一旦错过最佳教育时期,就失去了在某领域发展的更多优势。家长若强迫孩子在该领域发展,他们往往要付出十倍甚至更多的努力才能够弥补先天缺陷。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他们也许对其他领域产生了兴趣,这就出现了父母和孩子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矛盾也由此而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作为父母应善于观察孩子的优点及潜力,对孩子循循善诱,耐心辅导,友善沟通,顺其自然地使之朝着优势领域发展,而不应强迫他们去实现无法兑现的理想。

误区六:理想=爱?


    前不久某君对儿子严厉地说:“下次考试若实现“双百”,就奖励人民币100元。”这笔被父母惯用的交易,看似普通,却很广泛,让人感慨良多。
   让我们来分析这句话:家长提出的“双百”要求相当苛刻,这让很多中(小)学生感到困惑:一方面他们渴求得到100元人民币奖励;另一方面他们为失落的理想扼腕。因此,他们在矛盾中度过每一天。
   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家长使用的招数并不高明。从求学的规律来讲,学习必须讲求循序渐进。让他们一步登天无异“拔苗助长”,毫无益处;从追求理想的角度来讲,这一提法更不科学。这是因为:将理想定得过高,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小,甚至为零。长此以往势必抹杀“追梦者”的士气,有的脆弱者甚至会精神失常。
   家长应该怎样做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既要符合学习规律,又要讲求目标科学,这才是最关键的。家长要全面考察孩子的整体情况并恰当地对其定位。目标定位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应以“通过努力就可实现目标”为原则。这样孩子既可收获学习的乐趣,又能获得一定的物资奖励,他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才能够达到激励孩子逐步提高之目的。

误区七:欺骗=爱?


    有些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大谈特谈自己当年学习环境如何艰苦,还自夸当年学习如何努力,成绩如何辉煌等,殊不知这些话语并没有多大意义,反而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你的话是真的,孩子会在第一时间产生负疚感,觉得自己没有用,他们会变得自卑;如果你的话是假的,后果会更严重,孩子不仅会憎恨父母,叛逆的他们将更厌恶学习。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连老师都敷衍知识,孩子又怎会重视知识?
    这只是典型而已。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养成欺骗孩子的习惯就更不应该。比如有些家长答应为子女买衣服、为他们庆祝生日、为他们买礼物....而后却习惯性地忘得一干二净。父母的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仅削弱了自身的形象,更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众所周知: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可忽视。父母应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做到言行一致、勇于负责,而不该把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阴影笼罩在孩子心中。

误区八:暴力=爱?


   谈到暴力,我认为有必要提提“棒打”,暴力和棒打是有本质区别的。棒打仅指对身体侵犯的劣行;暴力则包括对身体的侵犯和对人格歧视的“冷暴力”等。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暴力行为已经在越来越多的群体间上演,这不仅影响社会和谐,更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
    有数据显示:我国有将近20%的青少年面临家庭暴力尴尬。这些孩子有的来源于单亲家庭,有的受到继父(母)的暴力殴打和歧视,有的长期生活在家庭冷暴力中,他们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看到这些尚未开放的“花朵”遭受暴风雨袭击,我们有何感想?怎样让他们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是我们应该深思的严峻问题。
    行文至此,笔者呼吁:那些在离婚边缘徘徊的青年男女们,为了那曾经纯美的爱和孩子天真的笑容,请挽起手吧!那些整天争论不休的痴男怨妇,为了证明你对孩子的爱,请停止“家庭战争”吧!那些整天奔波于名利之间的“成功人士”们,为了孩子美好的未来,请停下脚步听听孩子心里的声音吧!那些拿起棍棒殴打孩子的“狠心”父母们,为了让孩子快乐地成长,请收起那可恶的棍棒吧!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摆在每一位父母面前的严峻问题。我们是否还在教育的误区里徘徊?我们是否还在过多责怪孩子?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请你从现在开始更新观念,改变教育方式,和孩子共同发展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