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的八大认识误区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裘 一 文章作者:—— 2010-04-21 09:12:30
儿童多动症治疗专家指出,小儿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只要及时求医、科学诊治就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这种疾病存在误解。其中,人们的认识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误区之一:学龄前就能确诊
一些孩子早在婴儿期就手脚不停,多吵闹,不肯好好吃、好好睡;上幼儿园后不能安静地听老师讲课,“小动作”多、话多……严格地说,这在临床上是不能确诊为“小儿多动症”的,至多只是表现出“多动症倾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诊断多动症所规定的测试标准,学龄前儿童即便发现有“多动症倾向”,也须跟踪观察至少半年,而且须到7周岁才能下结论。
误区之二:不必在意“多动症倾向”
有些家长认为,既然学龄前儿童表现出来的多动症状只是所谓的“多动症倾向”,那就不必过分关注。事实上,如果学龄前儿童出现了这种“倾向”且未能得到及时纠正,那么在进入学龄期后便很有可能发展为多动症。研究显示,对“多动症倾向”纠正得越早、方法越科学,孩子恢复常态的时间越短,康复的可能就越大。
误区之三:患儿不过是太活泼好动而已
多动症孩子的“多动”与正常孩子的“活泼好动”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多动”完全是盲目的,时时处处都在多动;后者的“活泼好动”则是有目的性的,并且会在其他场合安静下来。
误区之四:多动症系顽皮所致
其实,多动症患者表现出来的行为异常是心理异常导致的,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非出于顽皮。
误区之五:“管教不严”可导致多动症
有人把患病孩子的症状归因于家长的“管教不严”或“过分溺爱”,并据此提倡棍棒教育,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误区之六:多动症孩子多是坏孩子
由于多动症患者大多“劣迹斑斑”,常被视为“问题少年”。实际上,这些孩子的本质并不坏,只是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罢了。
误区之七:多动症与食谱无关
研究显示,某些食物确实会诱发或加重多动症症状,这些食物包括含水杨酸盐类丰富的食物(如苹果、西红柿、橘子等)、含铅较多的食物(如贝类、甘蓝、皮蛋、爆米花、葵花子、虾类等)以及胡椒等调味品。因此,如果孩子已出现多动症症状,就应少吃或不吃这类食物。
误区之八:多动症难以治疗
对付多动症,不仅有药物治疗,还有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等方法,而且疗效不错。治疗愈早、愈到位,治愈率就愈高。因此,专家建议对于确诊为儿童多动症的孩子,应尽早治疗,并优先采用中医治疗。有的家长担心采用药物治疗会把孩子治“蔫”、治“傻”。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数学天天练
- 小学1-6年级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