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 > 家庭教育 > 父母必读 > 正文

孩子怎样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来源:《家庭教育时报》 文章作者:程俏燕 2010-03-17 10:10:28

 

   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择校现象愈演愈烈。“孩子入学前到底要学多少东西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经常问我类似的问题。为了将孩子送进一所满意的 学校,家长们在学前儿童的知识储备上就像国与国之间搞军备竞赛一般,拼命向孩子灌输各种知识。为此,笔者提请家长思考——

  孩子一生的学习过程是漫长的,仅凭知识的提前储备就能确保孩子拥有长久的学习动力并立于不败之地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含义难道仅仅局限于知识储备吗?要知道,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拥有优秀的学习品质并成为学习的主人,比知识储备更重要。

  适度的知识准备有利于孩子自信发展 <<<

  说起学前儿童的知识储备,老师们是既爱又恨。尤其是在普通公办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应掌握了许多知识,而有的学生什么也不会,甚至连听懂普通话都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要兼顾两头,教起来非常吃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学前儿童的知识准备呢?

  学前儿童的知识准备是为了让其更好地适应未来正常的学习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

  然而,知识准备非常充分的孩子,就一定能成功吗?

  笔者在一个培训机构看到,四五岁的孩子就已经在学英语、学数学、学语文。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入学前就已经教完了一年级要学的知识。试问,这样的孩子在 课堂上还能干什么?对于早已失去新鲜感的内容,孩子产生不了认知兴奋点,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分散。我想,家长应该知道,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知识 尚在其次,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就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学习,这个道理是再简单不过了。

  也许,有的家长会问:到底该如何让孩子做好学前准备呢?

  我认为,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认知能力。可以将孩子的学前知识准备教育融入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家人在吃水果、糖果或点心时,可以让孩子来分发,让他 数一数总共有几个物品,分发几个人,一人一个分完后还剩下几个等。这样的过程可以多次反复,因为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其实是在帮助孩子建立数字的概念。这 样的学习比让孩子死记硬背20以内加减法要有益得多。

  至于识字,我认为应该通过学前教育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好多孩子虽然认了不少字,但是对字的认识只是图像记忆,是反复刺激的结果,时间一长就会忘记。

  【案例】认识“大”字

  认识“大”和“小”,有人认为这两个字太简单了,只要书写笔画,就能让孩子记住。但事实往往是有些孩子第二天就遗忘了,有些孩子则将两者混为一谈。

  有位母亲给孩子两个苹果,问道:“哪个苹果大?”孩子拿起大点的苹果说:“这个苹果大。”母亲就在纸上写了一个“大”字后说:“这个字就是‘大’。” 看着孩子模仿着一笔一画地写完了“大”字,母亲说:“妈妈和宝宝写的字谁大?”孩子说“妈妈大。”母亲笑着说:“你应该说妈妈写的字大。”孩子重新说了一 遍。母亲又说:“你能写一个比妈妈这个更大的‘大’字吗?”孩子点头赞同,母亲提醒他要按照刚才的方法边说边写。孩子写完了,母亲点头说好,又要求孩子从 一堆词语卡片中挑出带有“大”字的卡片,并让孩子跟着认一认、读一读。孩子在读到“大人”一词时,兴奋地说:“妈妈,你看这个‘人’字就比‘大’字少了一 横。”“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可以编个口诀记住它。”“我来编,我来编,大字少横就是人。”“好样的,你把‘人’字也写一写吧!”孩子边说边写:“一撇, 一捺,就是‘人’。”

  这位母亲隔了一个星期后,教了那个“小”字,孩子从没有将这两个字混淆,而且通过这两个字,他又认识了“火”字等几十个字……

  这位母亲让孩子认识了“大”字并建立了“大”的概念,说明她善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并关注了孩子语言与思维的发展。这种知识准备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有着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那么,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北京一家教育研究机构曾提出了“习惯养成21天”的理论,认为人的某一行为习惯的形成,大约需要21天时间。由此可见,某一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需要有耐心。

  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就必须克服其坏习惯。小学生最常见的三种坏习惯是:做作业拖拉、写字姿势不正确和做事丢三落四。

  这三种坏习惯,往往在孩子入学之初就已形成。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抓住教育的先机,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以下三个好习惯。

  一是及时完成任务的习惯

  我们在接触学习困难生时,发现这些孩子放学后往往不是马上做作业,而是吃吃点心,看看电视,或者玩玩游戏,直到爸爸、妈妈回家了才开始做作业。有的孩 子做作业时不愿动脑筋,一有不懂就问家长。有的孩子做作业时马马虎虎,偷工减料,不求质量。由于养成这样的坏习惯,所以随着年级的上升、作业量及作业难度 的增加,孩子和家长越来越累,并且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其及时完成任务的习惯。幼儿园中午规定半小时吃饭,就不能给吃饭慢的孩子延长时间。从实际情况来看,吃饭慢的小 孩往往在学习上也表现出“慢”的倾向。一些幼儿园要求孩子回家背儿歌,家长负责记录。那么,家长就要配合孩子及时完成任务,并通过自身的行为告诉孩子,老 师布置的作业不能拖拉,要认真完成。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可设计一些小任务或安排一些工作给孩子,以培养他们及时完成的良好习惯。

  二是正确的书写习惯

  目前,低年级学生戴眼镜的现象呈上升趋势,孩子写字时握笔过低,执笔姿势大多不正确,而且很难改正错误姿势。

  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许多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画蜡笔画,并使用油画棒。油画棒、蜡笔等都比较短、容易断,因此孩子在画画时,往往捏住蜡笔的前端。 同时,孩子使出的力气越大,蜡笔色彩的附着力才越强。所以,孩子在涂色时手腕往往采用由外向内的手势,且与桌面垂直,这与铅笔的执笔方式有很大的区别。

  因为握笔低,孩子为了看清自己写的字,就会将头部侧向一边或者低头看字,时间一长必然影响视力。这种写字姿势成了学生近视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 此,孩子在写字、画画时,家长一定要观察他们的姿势是否正确,并及时予以提醒、纠正,千万不要在入学之前就形成写字的不良习惯,并且为近视的发生埋下祸 根。

  三是自己保管物品的习惯

  每天早晨,校园门口总会上演这样的一幕:家长拿着作业本、书、铅笔盒等送到学校,说孩子忘带了;有的孩子发现自己学习用品没带,则告诉老师书包是家长理的,责任不在自己。此外,家长为孩子经常丢失学习用品而头疼,而教室里却经常出现无人认领的铅笔、橡皮……

  在家里,我们要让孩子学习收纳自己的学习用品,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跟着自己整理衣物箱或抽屉,让孩子知道衣物摆放的位置,还可以让孩子收纳玩具,整理自己的小书桌。

  家长每学期购买学习用品可实行配额制,保证足够的数量,但遗失不补,让孩子认识到保管好学习用品、带齐学习用品是自己的责任。

  关注并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

  “学习品质”是在美国儿童入学准备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已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这一理念的提出,也揭示了许多教育个案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学习品质”通常指与学习有关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特质等,包括好奇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注意、创造与发明、反思与解释等。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孩子在一二年级时考试成绩很好,但在三年级以后,优势便逐渐消失;另一些孩子在一二年级时表现平平,成绩中等,但三年级以后则优势渐显且越来越优秀。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后者的学习品质优于前者:那些在一二年级有不俗表现的学生,学前知识准备都较多,随着年级的上升,到三年级时,相关知识储备便已基 本耗尽,因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不善于思考,所以逐步失去了学习的优势;而那些起步阶段不具有优势的孩子,却具有踏实的作风、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 心,他们的后发优势得益于这样的学习品质。

  因此,家长应致力于培养孩子优秀的学习品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断孩子的学习品质好在哪里,哪里存在不足。

  “好奇心与兴趣”:表现出寻求新信息的兴趣,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主动性”:表现出参与学习活动的意愿,并能与人合作学习,愿意接受帮助,愿意接受新事物。

  “坚持与注意”:表现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与任务意识,面对学习中的问题显示出坚定性,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集中注意力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

  “创造与发明”: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有求异思维能力。

  “反思与解释”:善于吸收、思考、理解已有知识和信息。

  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品质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学习品质往往也较好,而学习习惯差的孩子,学习品质方面的问题一定不少。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家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且有的放矢地去培养、优化孩子的学习品质,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

  总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仅仅做好知识的储备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长立足于孩子的个体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扬长补短地优化孩子的学习品质,为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好准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