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背后原因探析
来源:本站原创 2009-11-23 12:39:56
【上篇】批判者:堪比黄赌毒?
自从取消初中入学考试之后,几乎每年都有关于小升初的讨论,也一定伴随对的讨论,稍稍搜索就能找到一堆评论。
杨东平:打倒万恶的教育
的泛滥成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休息健康,让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是完全违反教育规律的。如杨乐等许多数学家所言,这种重在解难题、怪题,所谓的"数学杂技"和高强度的集中训练,与提高数学素养毫不相干(正如会全套的脑筋急转弯并不意味着高智商);相反,只能扼杀和败坏儿童的学习兴趣,这正是许多中国孩子严重厌学、从小学就厌学的原因……【详细】
之害真能赛过黄赌毒吗?
在现行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望子成龙"的出路只能是过早地扼杀孩子的天性,把子女送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将他们打造成为考试机器。在国内甚至变态到把考数学家的题目拿来灌输给中小学生。为了应付竞赛,甚而还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十分擅长解答难题怪题,中低难度的考题却做不出来。【详细】
打倒万恶的班
黄赌毒只是一部分受害,而现在社会上全民上班、学的结果是绝大部分孩子遭罪,泯灭了孩童的天性,干涸了孩子的心灵,这是对一个民族的灾难!
一位小学生的妈妈说:"对学生而言可能是兴趣也可能是压力,可是对于家长而言就是花钱花时间的劳累活让孩子参加班是迫于无奈。其实有时间我真的宁愿让孩子多休息,或者培养其他兴趣,但是孩子说班上其他学生都去参加了,不让孩子去学又怕会影响他的数学成绩,所以我们作为家长有时候也很无奈。【详细】
众生相
热不断升温,却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主旨渐行渐远,因而引发一连串的争议和质疑。许多教育、科技界知名人士对教育大规模推广深感忧虑。【详细】
为何这样热?
啰啰嗦嗦地讲那么多自身的经历,无非就是想说明,数学--包括""本身--是无害的,不但无害,对于那些喜爱数学的人来说,确实是一门可以终身受益的学问。我相信杨东平教授批判的也并非数学和""本身,而是我们当前的"教育",和对待""的极端功利性态度。【详细】
杨东平:打倒万恶 取消重点初中
杨东平按:任何一种长时间、大面积存在,并且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丑陋现象,必定有确定的制度性原因。应试教育和择校热也是如此。【详细】
【中篇】 反思者:每次痛批之后都有人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教育体制不变革,消灭,必然出现更多的“奥英”、“奥语”、甚至“奥体”!历史与现实:中国现象的背后
历史与现实:中国现象的背后
在1990年代初期并不热,那个时候文科(特别是财经类)十分吃香。一切等到1998年以后,突然变热。最直接的原因是初中入学考试取消,这一"减负"举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少中学为了招收更多的优秀生源,把作为标准……【详细】
晚报评论:靠什么打倒万恶的教育
因为有择校,所以才有热。整治择校热最好的办法,是抓源头,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回归理性,办法也一样,与其呼吁政府"监管"等培训班,还不如监督政府切实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义务,办好每所义务教育学校。【详细】
"万恶的"为什么打不倒
许多孩子的父母担心,一旦取消,平民百姓的孩子恐怕连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也没有了。在这个"拼老爹"的社会里,不仅"富二代"已经形成,而且"穷二代"也已形成。因此,学生家长对的热捧与其说是对的偏爱,不如说是对教育公平的畸形坚持。在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即便取消了,相信,也有其他的考试应运而生,并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这样看来,"万恶的"打不倒,根源恐怕不在,也不在哪个部门,而在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分配。详细
将成历史 未来名校将如何卡人
……那么随着被废止,未来一些重点的中小学,甚至一些所谓的名校,在录取新生时又会以什么标准卡人呢?会不会出现变相的"成绩"说法?而那时那些名校会不会在艺术特长、特殊才能等方面做文章,以此作为录取新生的一种方法?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未来社会上会不会出现中小学生的"艺术热"?【详细】
本无原罪,应试教育才是问题
不是坏东西,起码在它刚刚出生之际,是值得嘉许的。纵观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教育和奥赛,正如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所称:"我认为'奥赛'是用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是引起大家关注数学的一个渠道,应该是一种很好的业余活动、课外活动。" 【详细】
存废博弈是表象,其实根源在择校
即使《义务教育法》已经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这一现实,仍使得家长们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往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送。【详细】
1/3补习学校开班 "热"的根源在择校
一位家长说,他家孩子参加了某名校的招生考试,发现里面有几道数学题就是所谓的题,孩子根本没接触过。某名校一位老师也向记者透露,招生考试的题目基础题都差不多,为了拉开档次,数学题中就出几道拔高题,"学过的孩子可能就占了优势。【详细】
专家称封杀治标不治本 关键在改变择校制度
问题的症结在于,本无害,导致经济泛滥的根源是应试教育,单靠政策封杀,显然治标不治本。在应试教育以及扭曲的选拔观念影响下,一个倒下了,无数""将会站起来。只要还有"择校"机制存在,只要应试教育还在盛行,取消了还会有"华数"、"奥语"、"奥理"、"奥化"之类出现。【详细】
【下篇】 优秀的选手也会成为优秀的人才
多少选手成为国际一流大数学家!
1. 1959年IMO银牌得主 Gregory Margulis于1978获菲尔兹奖。
2. 1963-66年IMO金牌及银牌得主 Laszlo Lovasz,于1999年获沃尔夫大奖(数学最高大奖),Lovasz并于 1965及1966年连续两年取得 IMO特别奖 …【详细】
冠军出身的大师庞加莱--数学史上最后一位全能大师:
作为一个大学数学老师,博主认为,本身并不是坏事,他可以帮助发掘一部分孩子的特殊智力和数学兴趣。只是到了中国,每每要改变味道,好事会变坏事。以至于成为家长为子女加分,考取名牌大学的敲门砖,那样的话就有害了【详细】
数学家陶哲轩
陶哲轩说,很多奖牌得主后来没有继续数学研究的原因之一是,数学研究和所需的环境不一样,就像是在可以预知的条件下进行短跑比赛,而数学研究则是在现实生活的不可预知条件下进行的一场马拉松,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攻克大难题之前要有首先研究小问题的意愿。【详细】
本无罪
""的基本精神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学生要学习的不是1+1要等于2,而是1+1=2在各种问题里面的灵活运用,是学会找出看似不相关问题之间联系的能力。逻辑和推理并不是数学学科的专利,学生可以将这种思想运用到各种学科的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势必会有很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详细】
本无罪
实际上,""本身并没有罪。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世界上没有一门科学能像数学这样严密、精确和富有逻辑性,对于启发人的智慧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详细】
从"数学家相轻"说起
大多数国人学习,本来就绝不是为了要"将来成为数学家"。读书是为了明理,而不是为了成为书橱;学是为了成才,而不是一定要做数学家。数学家只是人才的一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等等,都是人才。只要能成才,能为社会做贡献,何必一定是数学家。北大对奥赛选手的青睐,是对存在的合理性的一个很好的诠释…【详细】
历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冠军就读大学情况:
北大: 93人次 清华: 14人次 复旦:5人次
上海交大: 4人次 科大: 7人次 其它: 3人次 近75%保送北大.【详细】
北大一位数学系教授的分析:学习不是所有人都适宜的,但一定是培养部分优秀学生的途径,竞赛得奖与真正的成才就像是短跑运动员与长跑运动员一样,成为短跑健将不一定成为长跑健将,成为长跑健将也不一定是个短跑名将,其中的含义耐人寻味。不过人大附中及实验中学的崛起尤其是北京近10年高考高分考生生源的变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正成为在走进大学之前让你成为短跑健将的比较简单的路。
也许问问走过之路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她的作用!
也许深入了解人大附中的崛起历史的人才真正体会的神奇!
也许看看国外曾经的历史能给咱一点对将来的预测!
也许只有时间知道我们现在在做什么!
相关文章
- 小学1-6年级作文素材大全
- 全国小学升初中语数英三科试题汇总
- 小学1-6年级数学天天练
- 小学1-6年级类型例题讲解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练习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知识点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教案汇总
- 小学语数英试题资料大全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末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级语数英期中试题整理汇总
- 小学1-6年语数英单元试题整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