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 > 家庭教育 > 父母必读 > 正文

家庭中的德育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来源:学而思 文章作者:原创 2009-10-28 09:27:03

  妈妈指出女儿日记里的错别字太多,女儿却说:"你偷看我的日记是不道德的。"

  儿子被同学踹疼了肚子,妈妈心疼地说:"你为什么不还手。"儿子说:"老师教育我们不能打。"……

  家长朋友们:当你面临以上难题,会怎么面对?

  很多家长都有这种感受,教育孩子挺不容易的。一方面,现在的孩子知道得太多,家长很难说服他;另一方面,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教孩子什么,怎么教孩子,家长很难说服自己。遇到一些事情,比较认真的家长静下来仔细想一想,感觉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例一:女儿上五年级了,老师要求每周写两篇日记。一天,妈妈看了她的日记,并说她日记里面的错别字太多,篇幅太短,写得不认真,应该像写作文一样认真对待才能起到练笔的作用。女儿很不服气,对妈妈的劝导一点都听不进去,反倒"捍卫"起自己的权利来:"日记是我的隐私,你偷看我的日记是不道德的。"妈妈听了很气愤却无言以对。女儿把写小作文换成了"日记",从此有了"隐私权",平常家长怎么辅导孩子写作文?况且小孩子有什么真正的"隐私"!尊重孩子要在什么范围内才不至于使自己的教育"冒犯"孩子的权利?孩子动不动就拿"儿童权利"顶撞家长,那么"孝敬"的美德又体现在哪里呢?

  例二:一个男孩很文静,从来不跟人惹事。一天,班里一个"刺头"同学的书从桌面滑到地上,正好这个男孩从这里走过,并一脚踩在书上,他赶紧边捡书边道歉,"刺头"不由分说使劲用脚踹了他的肚子,痛得他眼冒金星,直不起腰来。妈妈听后非常心疼,问孩子为什么不还手。孩子说:"那样,同学岂不是也很疼!而且还可能受老师批评,老师教育我们不能打架。"妈妈百感交集:不会还手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受到伤害怎么办?还手是否就意味着缺乏宽容?孩子之间打架,赢了则伤害别人的孩子,输了则伤害自己的孩子,家长到底怎样教育孩子?

  例三:妈妈发现儿子的文具袋里多了一支不曾见过的钢笔,儿子说是捡的。妈妈教育他:"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包括捡来的东西也要交给老师。"儿子说:"老师的讲台上堆了很多捡来的铅笔、钢笔、橡皮、小刀,脏兮兮的,没人领,有时候打扫卫生就扔了,挺可惜的,还不如’变废为用’呢。"儿子说得头头是道,妈妈真还无言以对了,但总觉得不对劲。如果儿子总是从为我所用的经济实用角度考虑,那么将来他就有可能为占有别人的东西而辩护;可是儿子从节约用品的角度考虑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到底该怎么培养儿子两全其美的品德呢?妈妈觉得自己"理屈词穷"了。

  家长朋友,如果你的孩子面临以上难题,你将会怎样教育?

  大家都知道,品德教育是奠基人一生的教育工程,应该从小时候、从小事做起。但是诸如以上"小中见大"的德育问题很难说这么做就是对的、那么做就是错的。即使眼前解决了问题,将来对孩子的影响未必就是积极的。例如孩子之间打架还手赢了,确实维护了现在的自尊心,但是孩子渐渐吃不起亏,缺乏宽容的美德,将来人生路上可能会吃大亏。因为谁能保证孩子总是"赢家",输了怎么办?找"出气筒"?自暴自弃?侵犯他人?越推理越觉得家庭德育确实很重要,但操作起来也确实很棘手。

  这就是德育两难问题。人类有许多美德:同情、尊重、自尊、诚实、善良、自强、协作、爱国、爱家、自爱……但是,当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和具体情境的时候,我们常常遇到美德选择难题,若实践了这条美德就会失去那条美德,因而左右为难;自己对问题尚且拿不定主意,面对需要指点迷津的未成年孩子,家长就更犯难了。

  不可避免的德育冲突

  在家庭德育过程中,家长想教好,孩子也想学好,但是实现这种美好的愿望有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是由现实生活本身和现代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

  1.现实生活对人的要求总是在不断变化的。

  例一中的女儿已经在悄悄地长大,妈妈却没有随着女儿"长大"。家长曾经赖以了解女儿作文水平和思想心理状况的手段现在遭遇到拒绝,以前亲密无间的母女关系现在被"日记本"隔开一道墙,这是渐渐长大的孩子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只是妈妈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事论事,"日记本事件"虽然令人不愉快,孩子所说的话有失家庭伦理,但是它并不意味着孩子将拒绝家长的辅导和帮助,也没有动摇"孝敬"美德的根本。家长只有重新寻找其他方式了解孩子的心事,辅导她写作文,这说明生活的变化、孩子的长大,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理想教育与现实社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孩子是未来社会的一员。我们总是寄予未来社会美好的前景,因此我们要赋予孩子面向未来的美好品德,这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是"未来"并不是空中楼阁,"现实"还有那么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该让孩子怎样理解和应对?例二中的家长为此难题感到困惑,她只能根据孩子遇到的具体问题作一个权衡,有时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威,有时需要对他人宽宏大量。可见家长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生活事件中渐渐影响和塑造孩子的品格,而且在教育孩子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把握好一个"度"。

  3.小学生还不能熟练地掌握"由己推人"的思维方式。

  孩子总要从一个常常站在自己角度考虑问题的自然人,走向一个常常站在他人和社会角度考虑问题的社会人,因此,社会性发展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任务。这就意味着孩子既要有主见,还要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在个人观念和社会要求、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作出调节,熟练地掌握"由己推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这一项发展对于以具体想像思维为主和社会经验尚浅的小学生来说,还需要长期学习和锻炼。例三中的孩子所思所想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在某些方面他又是"理亏"的,这预示着家庭德育的时机来了,家长把握好了,孩子就进一步;家长忽略放弃了时机,孩子只好再默默地探索吧。

  家庭德育冲突的解决之道

  进入青春期后,许多孩子不再遵从和依赖父母,脾气也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有时甚至显得非常逆反,亲子之间越来越难以沟通,亲子冲突频频发生。

  家庭德育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并不是一道无解的方程式,我们虽然无法把答案解析得尽善尽美,我们却可以向有目的、有意识、有策略的德育方向努力,在实践中与孩子一起共同探索品德养成的奥秘。在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过程中,相信得到进步的不只是孩子,还有我们家长自身。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想法和做法上都有一些新的尝试,渐渐把握解决家庭德育矛盾的方法。

  首先,家长不回避德育冲突的思考。改革开放的中国,整个社会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渡期,旧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受到质疑和否定,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古今中外多元文化的冲撞中,我们每个人的困惑并不主要是来自文化和观念上的贫乏,而是在多元环境中必须有所选择。家庭德育需要家长敲定一套明确的价值与观念体系传授给孩子,可是在这个观念冲突的时代,家长有"传道"的使命,有"授业"的责任感,恰恰欠缺"解惑"的自信心。因为在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在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在理想与现实等一系列的矛盾中,在众多的说法和纷繁的观念冲突中,作出判断和选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可能朝令夕改,家庭成员之间可能难以统一,家庭与学校和社会之间可能各说各有理;而德育是塑造未来一代灵魂的工程,来不得模糊和动摇。家长勇于探索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德育观念和行为是摆在家庭教育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我们每个家长都不应该回避。

  其次,我们家长要善于在一些很平常、很细小的教育矛盾事件中,全盘把握教育尺度,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合适。以例三来解析家长比较好的观念和做法。

  1.培养德育的敏感性,关注德育盲点。

  德育问题无大小。三国时期诸葛亮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是说,培养品德不要因为一件好事毫不起眼而不去做,也不要因为一件坏事没多大影响而去做。)家长要善于敏感地明了孩子的"德行",并及时地给予引导。然而目前不少家长的精力聚焦在"智育"上,"德育"成为实际上的关注盲点。例三的妈妈就有德育敏感性,否则她就不会对孩子进行追问,并产生观念上的焦虑。也许有的家长面对这种现象就轻描淡写地过去了,因为文具又不是偷的,而且孩子的话还挺有道理,至于这里面的教育矛盾就在视野中悄悄地溜过去了。

  2.既为孩子的现在考虑,也为孩子的将来考虑。

  "现在"是走向"将来"的基础,"将来"指引"现在"的方向,教育孩子既要保护他的"现在",还要考虑他的"未来"。例三中的孩子"现在"是没有问题的,针对这一具体事件,他有自己的推理而且较为正确,但是他的逻辑推理放在其他事件未必合适,他的家长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家长可以继续与孩子"论谈",检验孩子的道德准则是否经得住其他场合的考验,然后伺机教育。家长可以假设情境追问孩子:"你和同桌都要参加数学竞赛,他有一本辅导书很好,你却没有,但你的数学成绩一向比他好,你竞赛取胜的可能性比他大,你是否觉得自己拿走他的书更能发挥这本书的价值?"这样把孩子推向道德选择困境,家长能更清楚地判断孩子的推理是根据具体情境变动的,还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生硬地支持着他不分场合地决定自己的行为。

  3.既为孩子考虑,也为他人考虑。

  上面的假设情境其实就是检验孩子是否总是为自己的实用考虑而忽略他人的需要。当然,对孩子的观察和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家长以后还会遇到很多生动具体的教育事件,家长在尊重自己的孩子选择需要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心中装有他人。培养孩子不因为自尊自爱而自私自利,也不因为尊重他人而丧失个性和自我。

  4.既通过家庭解决问题,也要联合学校和社会力量。例三所发生的事情只在家中谈论还是不够的,还要与学校老师合作,对孩子拾金不昧的"善行"进行管理,使孩子的思想认识更加有条理。比如向班主任老师建议,请个同学专门管理遗失物品,先把同学拾到的物品做个登记,并公示出来,一周以后无人认领就可以让其他同学使用,使用的同学同样得登记。这样既不损害失主的利益,又能发挥物有所值的功能,并且避免了同学们仅仅根据自己的推理而处理所拾物品的随意性,澄清了孩子在履行道德准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混淆和模糊。

  以上只是解决德育冲突的一些基本方法,遇到具体问题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将会更加巧妙,而这把巧妙地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在每位家长实践的手中。德育是立人之本,德育冲突则是促进孩子品德发展的良好时机,如果家长善用则会使亲子双方都能品尝到修德养性的甜美果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