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全国站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正文

古诗可以这样教的 ——北师大小学第八册《古诗二首》评课稿

2009-06-22 23:02:47     下载试卷     标签:教师 高中生活 启蒙教育

  本课是第4单元的第一课。教材结合单元主题“花”选编了两首描写春花的古诗。

  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胡蓉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知难而上,勇敢地挑战难度很大的古诗教学。以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醉心古诗教学研究的教育情感,多年积累的文化底蕴,使得她的这堂古诗教学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一、古诗教学模式的大胆转变。

  今天的教学流程,一改以往的诗歌一首一首的教学的“逐首教学”模式和解题入课、随后正音、字意过关、句句分析、全诗翻译、背诵扫尾的“逐环教学”模式,大胆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胡蓉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审美嗅觉,洞悉了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和同构本质。于是,以诗人“爱春”的情怀为主题,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首次整合,同中求异,奠定了两首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二度整合,异中求同,索解出两首古诗一致的精神本质。分步解读,则是在两次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悟出万紫千红是春,一枝独秀亦是春,为二度整合铺垫情感和意象的基础。

  二、在本课教学中做到了几个整合

  诗文整合,“诗”是“文”的浓缩,“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结合,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互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语言信息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

  学科整合,让音乐的形象生动带动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从而进一步体会到诗歌深刻的意境。

  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即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力求使精读与泛读都能在课堂上示范方法。

  新旧知识的整合,例如《春夜喜雨》《春晓》的运用,做到以旧引新,以旧释新,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知识互相融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中的知识经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形成链接、组成知识环。

  三、情感和内容上的融通。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杜甫以浓烈的手法,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无边无际的春天的画卷,诗人坦露的是喜春的情怀,《游园不值》一诗则通过一枝红杏,传递着春天的信息,表露的是诗人惊喜的心情。尽管写作角度不同,然而表达的都是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胡蓉老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情悟情,去接受诗句中蕴含的情感信息,去贴近诗人的情感,努力找到情感的生发点、契合点,使教师、诗人、学生的情感在同一水平线上共振。在此基础上,学生很自然的就对两首诗歌的异同做出了判断,无论是内容上的或者情感上的,三个层次的不同都轻松的解读了。

  四、多种诵读和文化熏陶带动学生感悟古诗。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胡蓉老师独辟蹊径、别开生面,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了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花、蝶、莺”化为这样的画面:从满蹊和千朵万朵的多、压枝低的繁茂等不同角度写花之状态。后两句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流连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写他在春天兴冲冲地去游园,但是园主人不在家,本是败兴之事,但是由于春花之故,使他的诗充满喜悦的情绪和明媚的色彩。

  而这些单单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喜诗人所喜、爱诗人所爱,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将两首古诗整合、对比教学,设计巧妙;以朗读、感悟教学,回味悠长。胡蓉老师的文学底蕴和课堂如中国文学般内链含蓄的情感表现都显得特别和谐,真真正正起到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桥梁的作用,教者悟出了文本的情,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融入了文本,融入了诗歌的意境。

  在教学中,也有几处地方值得商榷。

  1   古诗文中平仄的解释。

  平仄的说法可否不提?教师是否可以先肯定孩子的读法,然后告诉孩子们:其实我们还可以按照古人最基本的一种读法。同学们,咱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这样的两声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的就要短促一点。你看,第一句,黄是几声?生:二声。蹊是几声?生:一声。读的时候就可以拉长些,读成:黄-蹊-。下面我可不说了,看看,该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2 两首诗的教学着力点应是不同的

  《古诗二首》是否就意味着它们是同等难度系数,同等教学方法的呢?当然不是,我想,在教学中,它们的着力点和施力度应该是不同的,第二首诗歌明显难于第一首诗,因此在教学中应多施力。相对简单的地方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表述,有难度的就处理细一些。使整个课堂教学张驰有度,难易分明,重点突出。

  3、诗歌教学层次清晰,板块也很明晰,但串起这些板快层次的线索却不太清楚,应多强化“春”或者“花”这个内在线索。

  这是一个春意盎然的课堂,我想,在现场听到胡蓉老师这节课的人的感觉都应该是这个样的。
 

来源:网络

   欢迎访问网,您还可以在这里获取百万真题,2023小升初我们一路相伴。>>[点击查看]

年级

科目

类型

分类

搜索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网微信
    ID:aoshu_2003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名师公益讲座

本周新闻动态

重点中学快讯

关键词

广告合作请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备09042963号-1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5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5-2021 m.laytri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