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全国站

> 小学资源库 > 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正文

番茄太阳1

2009-06-21 15:42:27     下载试卷     标签:语文 语文教材 学习方法 高中生活 填报指导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具有鲜明的特色,运用了点染的艺术手法,作者以自己与小女孩的交往为线索,先从刚遇到小女孩的印象写起,写出了小女孩安静、爱笑、说话细柔的特点,然后逐步点染,写她咯咯的笑,写她的外貌,写她的聪明,写她对事物的好奇等,写出了一个血肉丰满、活泼可爱的小女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和对“我”的感染,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分段。

  教学重点:

  课文的生字和重点词语以及课文的朗读。

  教学过程:

  一、练习生活,导入新课。

  1.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看见过残疾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你有没有想过帮助他们?

  2.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与残疾人的生活有关。

  (板书课题:“番茄太阳”)大家读了课题,一定会很惊讶,大家见过番茄,也见过太阳,但番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呢?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大家一定会明白。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写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写了什么事?

  2、 自学生字词

  (1) 拼读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2) 画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3) 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 检查自学情况

  (1) 认读生字词

  (2) 指名分段读课文。重点指导读好下面句子

  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

  她的小嘴呼出的湿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那个正午我坐在窗口,看城市满街的车来车往,眼前总浮现出明明天使般的笑脸。

  (3) 自由读课文,交流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写了什么事?(拄着双拐的“我”,盲童女孩明明,明明的父母。我与盲童明明的交往)

  (4) 练习分段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自己来到这座城市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

  第二部分(第二至十七自然段)作者与盲童小女孩的交往以及心情的变化。

  三、指导写字

  1、 交流容易写错的字。

  2、 重点指导:碌、戚、捐

  3、 学生描红

  五、作业

  1、 填空

  (   )的皮肤 (  )的头发(  )的眉毛

  (   )的天使 (  )的心灵(  )的笑容

  2、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和对“我”的感染,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朗读词语

  二、深入课文,悟形体情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 通过初读我们已经知道作者是一位拄着拐杖的残疾人,大家猜猜她为什么要来到这座城市?她的心情又如何?

  (3) 指名回答,结合板书:灰暗

  (4) 指导朗读

  过渡:后来作者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呢?有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使她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让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

  (二)精读第二至十七自然段

  1、 讲读2—4自然段

  (1) 默读2—4自然段

  (2) “我”为什么差不多总是中午去菜场?(内心的痛苦和自卑)

  (3) “我”买菜时看到了什么?

  (4) 出示:一对年轻夫妇带这个小女孩守着摊位。那女孩……特别爱笑。

  那位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妈妈也在旁边笑。

  (5) 指名朗读上面的两段话。

  (6) 从小女孩父亲的动作和语言,以及小女孩和她妈妈的表现,你体会到了什么?(一家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情)

  (7) 为什么“每次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觉得温暖起来”?(板书:温暖)

  (作者孤独的内心世界,对温情和关爱的渴望)

  2、 讲读5、6自然段

  (1) 时间久了,我就和这家人熟了。小女孩叫……。听亲戚说城里大医院可以换角膜,为了让孩子复明,父母就……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笑起来……(引读第五、六自然段。)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

  (2) 为什么看到明明,作者就会“隐隐心疼”?(一家人到城里卖菜是为了给明明治眼病,生活过得很艰辛;小女孩很漂亮,她是那么可爱,可惜她很不幸,双目失明。

  (3) 集体朗读第2---第6自然段

  3、 讲读7—13自然段

  (1) 明明虽然双目失明,但她并没有因为失明就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她是一个十分渴望了解生活的小女孩,大家有没有读出这一点,从哪里看出来?

  (2) 学生轻声朗读7—13自然段

  (3) 交流,出示:明明好奇地问:“阿姨,太阳是什么样的?”

  ……

  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杨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①当明明问“我”太阳是什么样的,“我”为什么说说停了下来呢?

  ②爸爸是怎样给明明解释的?

  ③你知道这里的“番茄太阳”指什么吗?

  ④明明是在什么情况笑的?你从这笑声中听出了什么?

  ⑤你认为明明对太阳的这一说法好吗?(明明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认识以后的欣喜)

  (4) 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读出不同的语气,人物的心情)

  4、 讲读14—17自然段

  (1)默读课文,体会做着内心的感动

  日子过得很快,明明像小屋里的光线,带给我许多的快乐。(板书:快乐)

  她问我许多奇怪的问题,比如天上的云怎么飘的,雨是什么形状……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由此你看出了明明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2)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这里的’“番茄太阳”指什么?(明明的笑脸)

  (3)为什么我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消除了“我”生活的寂寞,让我体会到生活的价值,忘记了生活的痛苦。)

  (4) 明明临走时跟“我”说了一段话是什么?我请个同学来当明明,学着她的杨说一说。评价,练习读明明的话。

  (5) 她的小嘴呼出的温热气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作者的泪为什么一下子流了下来?(板书:感动)(明明虽然失明了,可她乐观、坚强,当她知道有人为她捐献了角膜时,她想到的是像好心人一样,等长大了把自己的腿“送”给我。她的话令我很感动)

  (6) 如果你是作者听了明明的这番话后你会怎样回答?

  (7) 为什么“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明明活泼开朗、纯真善良的心灵,就像她摸到的“番茄太阳”那么美丽,那么温暖,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结合板书总结课文,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心情变化?

  作业设计:

  一.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仿写两句。

  二.课题为什么叫“番茄太阳”?

  板书设计:  “番茄太阳”

  “我”灰暗——温暖——快乐——感动

  《“番茄太阳”》教学反思

  在教学《“番茄太阳”》这课时,根据课文头绪多的特点,我重点引导学生朗读第2-14自然段,找出描写明明五处笑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它所在的前后句子朗读体会感受明明的乐观,笑对生活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对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涵咏、品味,让明明的善良震捍学生心灵。从而理解“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这个教学难点。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我的动情引导,学生的思维被积活,学得主动活泼,再加上朗读指导较到位,对明明形象的认识较真切,对文本的感悟也颇深。课后,林主任对我的课进行了评价,“这堂课对学生的朗读、读书方法等方面的指导都较好,但是有过于拔高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而弱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林主任的这一点评,不禁让自己汗涔涔了。于是重新纵观了本堂课(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想象盲童明明的生活如何困难重重。

  二、朗读课文,说感受。朗读第2-14自然段,找出明明五处笑的句子,品读体会,感受明明是怎样笑对人生、笑对生活的。

  三、读课文,说感受。品读最后三自段明明的善良让人温暖。

  四、拓展升华: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想象:当我的心情灰暗时,红红的“番茄太阳”会告诉我;当我遭遇挫折时,红红的“番茄太阳”告诉我;红红的“番茄太阳”还会告诉我。

  师小结:红红的“番茄太阳”又会告诉你们什么呢?(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收获)

  于是在反思中确实感到不安:这样的语文教学的确少了点“语文味”。当时课堂上学生虽然读得多,说的比较充分,尤其是结尾的感悟,有的还颇精彩。但是语文课必须承载着它的本质功能。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涵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语文课应该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朗读、品味、积累和运用。而不能离开语言文字教学去放大“人文”,那么就会改变语文课程的性质。而新课标颁布后,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便转移到语文课程中“人文”教学的一面,难免有“矫枉过正”的嫌疑。而我参加工作的几年中处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于是难免随波逐流,等发现自己处在浪尖处时,才发现我远离浪谷(语文学科最本质的东西)了。

  虽然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仍不时有所偏颇。尤其是对一些人文性味道浓厚的课文教学,往往很难让自己的语文课自由倘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中。这也许正是自己努力的方向所在。

  以下是自己对《“番茄太阳”》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调整:

  一、谈话导入。

  二、朗读课文,想想文中“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结合文中有关语句加以说明。(通过文中重点词句体会,进而品味人物的形象)

  三、读课文,说感受。品读最后三自段明明的善良让人温暖。

  四、拓展升华: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想象:当我的心情灰暗时,红红的“番茄太阳”会告诉我;当我遭遇挫折时,红红的“番茄太阳”告诉我;红红的“番茄太阳”还会告诉我。

  师小结:红红的“番茄太阳”又会告诉你们什么呢?(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收获)
 

来源:网络

   欢迎访问网,您还可以在这里获取百万真题,2023小升初我们一路相伴。>>[点击查看]

年级

科目

类型

分类

搜索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网微信
    ID:aoshu_2003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中考网微信
    ID:zhongkao_com

名师公益讲座

本周新闻动态

重点中学快讯

关键词

广告合作请加微信:17310823356

京ICP备09042963号-15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5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762110 举报邮箱:wzjubao@tal.com

版权所有Copyright@2005-2021 m.laytri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