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 > 趣味乐园 > 国学文化 > 正文

国学大师—— 朱庆之

来源:国学 2009-06-20 18:58:46

  教育经历:

  1992.6.-1993.6.:印度德里大学梵文系、佛教学系:进修梵文、巴利文和佛教文献学

  1990.3.-6.: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梵文班学习梵文

  1987.9-1990.6.: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博士研究生,获文学博士学位

  1883.9.-1986.6.: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研究所历史文献学专业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78.3.-1982.1.: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8.9.-现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997.1.-4.: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与中东学系客座研究教授(visiting research professor)

  1994.1.-1995.5.: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与中东学系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

  1994.10.-1998.9.: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教授,1995年起兼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所长,1996年起任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994.9.-1995.5.:美国Swarthmore College 现代语言文学系汉语兼职讲师

  1993.1.-5.:印度尼赫鲁大学中文系兼职讲师

  1992.7.-1993.6.:印度德里大学梵文系、佛教学系访问学者

  1992.6.-1994.9.: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副教授

  1990-1992: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讲师

  1987-1988: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

  1982-1987: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专业助教

  1975.10-1978.2.:甘肃武威柴油机厂工人

  1973.11-1975.10.:甘肃武威七里公社插队

  主要出版物:

  著作:

  《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1990年四川大学汉语史专业博士论文,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1992年7月初版,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第18种,ISBN 957-668-015-8

  内容提要:

  本文宗旨在于利用汉文佛典语料研究中古汉语词汇史的若干问题。

  所谓“中古”本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时段概念,我们用来指东汉魏晋南北朝。由此上溯,秦代以前是上古时期,当中的西汉是上古至中古的过渡;由此向下,晚唐五代以后是近代时期,当中的隋唐是中古至近代的过渡。

  以往的有关研究主要是通过传世的中土(世俗)文献来了解中古时期的汉语状况,看不出它与同样反映在文献中的上古汉语有太大的不同。因此,学术界对中古时期汉语尤其是汉语词汇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仅仅就作为汉语基本要素之一的汉语词汇而论,其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而中古是当中一个变化剧烈、十分关键的重要时期。这时明显可见的是,新词大量出现;大多数旧词的意义发生了类型各异的演变,产生出了许多新义项和新用法;同义词显著增加,提高了汉语的表达精度和修辞能力。与此同时,词汇双音化真正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并迅速得以实现,具体表现为旧有的过去由单音节词表示的概念大都有了双音节形式,而新概念则基本上都由双音节形式表示;各种构词方法亦已基本完善。

  不过即使是上述这些初步的认识单靠中土文献也是无法获得的。虽然人们对汉语在唐代已然的巨大变化感到惊叹之馀曾经推想其过程应当开始于唐代以前,但由于证据的缺乏仅仅能做出一些推测与悬想。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长期忽视了汉文佛典语料的特殊价值和利用。

  汉文佛典,包括翻译佛典与本土佛教撰述,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来说甚至具有比同期中土(世俗)文献更高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在中古时期。这些数量巨大的极为珍贵的语料为什么竟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我们能早一点重视佛典材料的利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就可能少走许多弯路,而取得更多的有价值的成果,也许就会对东汉以后汉语的发展演变得出一些与现在不尽相同的认识。道理又是如此的简单:东西汉之交,古代印度佛教经由西域传入中原,这个属于另一文化圈的大众宗教很快就对中土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致成为中国文化、中国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季羡林教授(1987)年指出:“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甚至中国历史。”我们同样可以说:不研究汉文佛典,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古汉语史,特别是中古汉语词汇史。语言是一切观念形态的载体,任何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的影响无不以语言作为媒介,而语言无疑又是最先感受这种影响並接受这种影响的,阅读佛典语料,我们不但亲身体会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而且感叹这种影响又是那样的巨大。可是我们已往对这种必然的影响並没有认真加以重视和研究,尤其是对这种影响缺乏具体的感知。因此,一切的存在都是从老祖宗那里来的。试想如果我们一旦发现其中有不少是外来的,岂不会导致观念上的变化?

  本文是在通读了中古全部佛典的基础上写成的,主要目的在于把作者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在佛典中的所见比较系统地、仅管只是部分地介绍出来,同时也尽可能地探讨一下那些语料的本质及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价值。这样,本文的主要工作就在于,第一,揭示汉文佛典对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探讨翻译佛典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巨大影响。

  如同任何研究工作一样,本文的研究也是受到前哲及时贤的有关研究的启迪並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我们尤其要向季羡林和周一良两位教授表示敬意,作为非汉语专业的专家,他们早在四十年代就分别著文指出了汉文佛典对于汉语史特别是词汇史研究的特殊价值,並提示印度语文对汉语的一些影响。他们的有关论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十年来,一批中青年学者在利用佛典语料从事汉语词汇史某些课题的研究上开始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他们的工作对笔者也有很大的启发。

  本文的讨论完全依据汉文佛典材料,只是在个别地方涉及少量的中土(世俗)文献,这样做一方面与论题的范围有关,另一方面与笔者对佛典材料的价值的认识有关,在笔者看来,中古时期的汉文佛典以其数量的质量而言应当用来作为中古词汇史研究的主体语料。

  全文18万字。

  论文:

  1999年

  佛典与汉语音韵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二集,巴蜀书社,1999年,页302-320。

  训诂学理论体系的科学建构(与雷汉卿合作),古汉语研究,1999年1期,长沙,页93-96。

  1998年

  佛教汉语的“时”和“时时”,《汉语史研究辑刊》,第一集,巴蜀书社,成都,页166-175。

  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的新方法(罗杰瑞、柯蔚南作,朱庆之译),《汉语史研究辑刊》,第一集,巴蜀书社,成都,页674-691。

  1997年

  中印早期文化交流的五个语言学证据,《学术集林》,第11辑,上海远东出版社。

  敦煌变文中的“助”与“助喜”,中国语文,1997年第3期,北京,页202-205。

  敦煌变文诗体文“换言”现象及其来源,《敦煌文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页80-106。

  1996年

  谈谈我的佛教汉语研究,文史知识,1996第2期,中华书局,北京,页1-5。

  “加持”考源,《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8月,页514-521。

  1995年

  汉译佛典在原典解读方面的价值举隅─以KERN英译《法华经》为例,《学术集林》,第6辑,上海远东出版社,页223-235。

  汉译佛典中的“所V”式被动句及其来源,古汉语研究,1995第1期,长沙,页29-31、45。

  Some Linguistic Evidence for Early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Sino-Platonic

  Papers, No. 66,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1995。

  1994年

  汉语外来词二例,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北京语言学院,页153-160。

  佛典与《孔雀东南飞》,原学,第1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页85-103。

  “醍醐”“三昧”的早期用例─兼谈汉语佛教用语的溯源,文史知识,1994年第4期,中华书局,北京,页108-110。

  1993年

  汉译佛典语文中的原典影响初探,中国语文,1993年第5期,北京,页379-385。

  1992年

  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专著),1992年6月,文津出版社,台北。书评:读《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方一新、王云路),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1期,长沙,页8-12;佛教汉语研究の第一步(末木文士美),东方,1993年第12期,东京,页28-30。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关於句末疑问语气词“那”来源的考察,古汉语研究,1992第1期,长沙,页24-28。

  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中国语文,1992第4期,北京,页297-305;又见於《中国语文四十周年纪念刊文集》,1993年,商务印书馆,北京,页233-241。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金莲”语事考原,《文史》第35辑,1992年,中华书局,北京,页182。

  1991年

  魏晋南北朝佛典中的特殊疑问词,语言研究,1991年第1期,武汉,页75-82。

  “将无”考,《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199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页225-246。

  1990年

  佛经翻译与中古汉语二题,中国语文,1990年第2期,北京,页151-154。

  《仪礼》“竹簋方”辨正,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90年第1期,长春,页29-33。

  词语溯源二例─“步步生莲华”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文史知识,1990年第6期,中华书局,北京,页97-100。

  “野马”义证,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2期,长沙,页72、81。

  1989年

  从魏晋佛典看中古“消息”词义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成都,页74-80。

  “莲花”的文化内涵,文史杂志,1989年第3期,成都,页35-37。

  释“悲”“哀”,文史知识,1989年第4期,中华书局,北京,页82-84。

  “敢”有“凡”义及其原因,古汉语研究,1989年第2期,长沙,页44-47。

  1986年

  文献疑辞解诂,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1986年第1期,武汉,页25-30。

  《“太行”“太形”辨》之辨正,地名知识,1986年第3期,太原,页36-38。

  任教以来担任过的课程:

  1)现代汉语

  2)古代汉语

  3)汉语史(词汇史部分)

  4)汉语词汇史专题

  5)佛教汉语研究

  6)佛经选读

  7)《冥祥记》语言研究

  8)《世说新语》语言研究

  9)中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

  10)梵语入门

  11)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史

  获奖和研究基金:

  1997: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基金:汉语词源词典

  1995:专著《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4:论文《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获首届全国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1994: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

  1993: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SCC)研究基金,1994年1月至1995年5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研究。

  1992:中印文化交流项目印度政府奖学金,1992年7月至1993年6月在印度德里大学进修梵文、巴利文和佛教文献学。

  1991:国家青年社会科学基金:佛典律藏词汇研究

  1991:四川省“八五”重点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发展的影响

  目前从事的研究项目:

  实用中古汉语词典(中文本与英文本),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Victor H. Mair教授合作。

  汉语史研究计算机语料库(1亿字),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Victor H. Mair教授合作。

  荻原云来《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中文索引,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Victor H. Mair教授合作。

  学术兼职 :

  四川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古与近代汉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四川大学汉语史研究所《汉语史研究集刊》编委;

  《中国语言学论坛》编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