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 > 家庭教育 > 父母必读 > 正文

教育之痛镜面 快乐学习是因为有选择

来源:晶报 文章作者:   2010-04-20 11:01:10

  欧美孩子没有考试、没有作业吗?当然有,而且考试的难度不亚于中国学生。西方教育,究竟能给中国教育改革带来怎样的启示——

  静静上了牛津大学

  十多年前静静在她父亲的脖子上,穿着唐装,扎着小辨,我们叫她“中国公主”。十多年前,笔者和静静的父母亲算是邻居,开车半小时路程,节假日常在一起,或者来顿中国餐,或者去郊外漫步,温莎城堡边的大公园是我们常去的地方。

  去年秋季,静静说她考上了牛津大学。她父亲是西安名校的毕业生,在英国拿到博士学位后,本来中国有公司高薪聘请,但为了孩子上学,他留在英伦。要是在国内上学,静静可能是需要家教补习的那类学生,腼腆、柔弱,典型的“乖乖女”。笔者离开英国的时候,她上了私立学校,学费减半,因为在很小的时候她通过了中学高级水平考试的中文课程,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得了A。

  她上牛津大学,并没有用上早已获得的中文考试成绩。不是成绩过期,而是她有更感兴趣的课程。在英国,高中可选择的课程有 70多门,学制两年,只要选择4门功课,在第一年考基础知识,第二年从4门课中选3门,考高级证书,只要得到三个A,就有可能上顶尖的大学。也有学生选6 门课,参加考试,能得到5个A,牛津、剑桥及美国的常青藤大学,可以任你选择。

  静静在牛津读的是英国文学,她高考选择的功课分别是英国文学、美术史、摄影、舞蹈、电脑数据处理。这似乎很符合她的兴趣和特长,过去每年春节华人学生聚会,她像小明星似的要表演舞蹈,这些经历也计入她高考成绩中。《哈利波特》刚出版时,她就在埋着头看书。

  有选择才会发挥特长

  欧美国家都有类似中考、高考的考试,与中国教育的最大不同是,他们有充分的选择。英国有70多门课程可以选择,其中有媒体、商科、法律、艺术、舞蹈、戏剧、外语、计算机、环境学、经济学、政治学、宗教学、公共事务、会计、统计学等等,在历史这个大科中,细分为十六世纪史、十九世纪史、现代史、美术史、欧洲史、经济和社会史、古典文明、艺术史等,选择分类史中的一门,就算一门,不像中国一样是类似通史的“历史”,中外古今的历史都涉及。

  笔者曾请教一位现代史教授,这样会不会导致知识单调,他的回答着实令人记忆深刻:“中学生学的是方法,并非一定要掌握全部的历史知识,历史学教授都难通晓历史。学生选择其中一门,比如艺术史,以后他想学欧洲史,不用教他都能自学好的,因为他已知道如何学习历史。”

  美国大学的升学考试,选择余地更大,大约有200门课程,每门课程的学分是0.5分、1分、2分,只要累积达到22分,就可申请大学。比如英语这一大科中,就有15门课程可选择,包括英语、文学、语言学、诗歌、写作、戏剧、大众媒体、新闻、体育、外国文学等等,孩子对文学不感兴趣,可以选择新闻、诗歌之类的。

  在中国的中学课程中,学生没有选择余地,只有约十门课程,高考又分为理科、文科、艺术等几类。一个爱好古典文学的孩子,不一定对语文所有课程都感兴趣,但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学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古典文学只占考试的一小部分,那么就会厌学。

  考试不需要死记硬背

  欧美学生常常露出灿烂的笑容,一是没有太多的家庭作业,二是考试不需要死记硬背。从平时的作业题目到考试题目,都是以大量阅读和理解为前提的,很少考人“背功”,不像中国学生一样把功课背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己的判断,考试除了科学类很少有标准答案。

  笔者曾在英国一所学校的教室里看到他们的历史课作业,是关于“轰炸”的。老师把有关轰炸的史料,从二战时的伦敦轰炸、偷袭珍珠港、美国投放原子弹,到越战时的轰炸,再到“9·11”事件、美英轰炸伊拉克,全部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作文“轰炸”的是非利弊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学生们的作业都贴在教室的布告栏中,观点各异,选材有别。这样的学习与考试方法,刺激学生阅读和思考,而不至于怀着恐惧去死记硬背。

  2008年的剑桥大学考试中心的一道“高考”中文题是这样出的:把徐志摩的诗《沪杭车中》的一节印在试卷上,要求学生回答(1)请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内容;(2)请讲一讲徐志摩用了哪些比喻描述孩子唱歌;(3)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也可另选一个问题回答:徐志摩用了哪些比喻来表达他的思想?举例来说明。这样的考题难吗?但要达到A级却不容易,尤其对英国学生而言。

  今年的考试大纲要求,考中文的学生要通读老舍的《茶馆》、徐志摩的《诗选》、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余华的《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茅盾的《春蚕》、鲁迅的《孔乙己》,还就作文题的范围作了指南。

  要是换位思考一下,中国的高考英语也要求读六本英文原版小说与诗歌,行情又是怎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