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 > 家庭教育 > 父母必读 > 正文

农村家长最怕"支教老师"不好好教 纯粹走过场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文章作者:张鹏 2010-04-14 11:25:23

  支教的老师来了——紧跟而来的,是家长的质疑。

  时下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城乡教师交流,旨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但这项政策付诸实践时,至少在偏远的甘肃会宁,已经遭遇到现实的拷问——一些学生家长反映,大多赴农村支教的城市老师往往“并不安心”教学,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大受影响。家长们说,“最害怕支教的(老师)不好好教,纯粹走过场。”

  时至今日,农村教育的师资仍然是摆在这个教育大县面前的最大现实困境。和西部大多数农业县类似,在会宁县,由于大多数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艰苦,不少优秀的农村教师纷纷选择了向县城流动。令那些乡村学校的校长颇为头疼的是,“外面的教师调不来,本校的好教师又留不住”。

  事实上,城乡学校之间的“师资争夺战”早已没有秘密可言。采访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县城中学校长透露:县城的高中选拔老师,往往将目标锁定农村老师中的教学优胜者。

  于是,尽管整个会宁县做了大量的努力,但代课教师在农村学校仍然显得不可或缺。

  根据会宁县教育局提供的数字,会宁现有代课教师700多名。这个比例占到会宁教师总数的近1/10。

  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甘肃会宁,呈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

  据资料记载,1957年前后,大量天南海北的“右派”们被下放到会宁,他们中间,不少是从北京、上海来的大学教授。时任会宁县委书记非常重视教育,没有把这些来自城市的知识分子送到田间地头,而是请进了学校任教,“当作一笔财富用起来了”。

  “多元文化在会宁的碰撞,奠定了会宁教育今天的格局。”会师中学校长吴泰祥说。他将这一时期视作是会宁教育的“第一个春天”。

  这段历史在会宁官方的文献中被浓墨重彩地记述并高度评价。除此之外,它还保留在当事人的脑海里,作为一种私人记忆存在。

  “没有右派老师,我连学都上不了。”回忆起自己的求学时光,会宁县第四中学副校长张发仓动情地提高了音量。

  1977年,张发仓初中刚刚毕业。尽管成绩优异,但他只能“回家劳动”,原因很简单,他“家庭成分不好”。恰好,负责招生的老师四川人何四祥看到张发仓的数学卷子,击节叫好,并放出话去:“这个娃娃,我一定要。”

  张发仓和“右派老师”的缘分一直持续到他参加工作。1981年,师专毕业的张发仓被分配到会宁一中任教。遇到的教研组长林四海老师同样是一个“下放右派”。他至今记得:他的这位教研组长,只有一米五的小个头,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一没课就去听年轻老师的课”,然后耐心地指出年轻老师需要加以改正的地方。

  “这些(右派)老师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我的一生。”张说。此时乃至更早的一段时期,他所任教的会宁一中拥有教师不足百人,教师却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

  这次中国知识分子到农村的浪潮,不仅改变了不少会宁籍学生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为日后大规模的“教育移民”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让会宁教育找到了自信。恢复高考(论坛)制度的30年间,这个人口数量仅58万人的国家级贫困县,累计输送大中专学生4.5万人,创造了令人称赞的教育奇迹,被誉为“高考状元县”。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副省长郝远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按照人口的承载力来算,甘肃的人口要比现在少850万人才是相对合理的,即甘肃应该是1500万人口左右,但现在甘肃拥有人口2620万,需要大量的人口输出,才能使得甘肃的生态环境较好。这样的大量移民显然不现实,不过可以通过教育移民来实现……教育移民,既可解决生态问题,又可解决生存发展问题,还可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

  无疑,会宁的教育实践,暗合了这个思路,论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但现实的复杂恰在于,为会宁教育注入动力的这种优势同样慢慢在消失,维系阶层流动的高考制度也变得越来越脆弱。

  正如有识之士所论,“实现均衡教育,关键是师资。”现实的难题是,如何吸引优秀的师资到农村任教呢?

  会师中学校长吴泰祥认为,在目前城乡经济差异明显的情况下,要扭转农村教师千方百计进城的局面,留住优秀人才,“绝对不可能”。他建议,关键是对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进行倾斜。

  这位校长注意到,近年来,会宁教育师资“近亲繁殖”现象愈发明显——不少会宁籍的大学生毕业后,再返回到他昔日求学的中学任教。

  “气度决定格局,视野决定未来。”吴泰祥坦言自己的忧虑。这位48岁的中学校长,曾萌生选派青年教师赴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的想法,但苦于没有经费支持,只好作罢。

  回顾会宁教育发展史,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李钧认为,“正是中等师范生撑起了会宁教育的一片蓝天”。在他看来,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的学生,恰是农村教育最需要的老师,能唱、能跳、能弹,“音体美综合素质非常高”。

  经过长期思考,这位先后从事过教学、教育管理的官员建议国家应该考虑恢复中等师范教育,为农村培养输送留得住的老师,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的师资困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