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 > 家庭教育 > 父母必读 > 正文

杨桦:青少年不加强锻炼 将可能成新东亚病夫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文章作者:慈鑫 2010-03-30 09:36:46

  [导读]扭转青少年体质下滑的工作如今仍未见到明显效果,正如人大代表杨桦所疾呼的,如果眼下中国的这一代青少年再不加强锻炼,他们将可能成为新的“东亚病夫”。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前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冬奥会冠军杨扬等多名代表都提出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有关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工作仍需大力推进的提案。

  事实上,近3年来,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诸如“学生冬季长跑”、“每天锻炼一小时”、“中考体育考试加分”等多项旨在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开展、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举措,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并没有明显好转,距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5年内实现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的目标更有明显差距。

  扭转青少年体质下滑的工作如今仍未见到明显效果,但青少年的成长并不能等待相关工作的成熟、完善,正如人大代表杨桦所疾呼的,如果眼下中国的这一代青少年再不加强锻炼,他们将可能成为新的“东亚病夫”。

  手无缚鸡之力的城市新生代

  晚上8点,17岁的高二学生小夏正趴在书桌上做作业,小夏的母亲秦女士悄悄地把书房门关上。在客厅里,她与记者聊起了发生在1个多月前的一段令她吃惊的回忆。

  那是今年春节前的一个下午,秦女士从超市买回米、面、油、水果和饮料等年货,由于丈夫不在家,秦女士打电话让儿子到楼下帮着拿东西。“其实没什么重活,就是让他把东西从车上一件件拿到电梯口,50斤的大米,我都能搬得了,这孩子竟然说搬不动。”秦女士压低了声音说,“我开始以为是他怕累,偷懒,后来才觉得,他可能真是没那么大劲儿,他搬了其他东西,来回几趟后就吃力的不行。我当时真是又惊又气。养了这么大一儿子,人长得像模像样,怎么会这样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

  与秦女士有相同感受的当代中国父母应该不在少数,据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对全国8万余所大中小学学生的体质调查显示,2008年,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相比2007年有所好转,这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持续下滑的趋势得到一定的遏制,但整体水平依然令人担忧,尤其是在肺活量、肥胖率、近视率、速度、耐力、血压调节机能等人体基本素质上,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整体水平仍处在危险边缘。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新近研究的国家社科课题——《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从青少年行为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初步调查显示,因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因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休息和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3件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听音乐学唱歌和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30%;因家庭教养方式过于溺爱和娇惯,我国74%的家长从来不带孩子一起运动,近70%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就不允许出去运动;在升学和考试压力下,我国近70%的毕业班学生在休息日和节假日参加课外辅导,平均每人要参加3个辅导班,最多的要参加6个;将近70%的学生在上课日每天的家庭作业时间超过两小时;当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他们选择的减压方式是上网、听音乐、看电视、和同学聊天,选择打球跑步等体育运动的只有约32%。

  输不起的家长把运动让位于学习

  长期以来存在于秦女士意识中的一个想法,在过去的1个多月里开始被秦女士重新审视,那就是该不该让孩子把本应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我们家就这么一个孩子,所有的希望都在他身上,他是全家的骄傲,我不能想象,如果他以后考不上好的大学,不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不能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我该如何面对。在他身上,我真是输不起啊。”秦女士有些伤感,“所以,我可以满足他的任何需要,唯独不能在学业上让他有任何懈怠。我也知道,他需要出去玩,他应该踢踢球或有一个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但我想,等到他考上大学,他有的是时间去玩、去运动,现在,这些都应该让位于学习。”

  这种望子成龙,视读书、应试、升学为唯一出路的观念在中国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不过,孩子的体质却并不像秦女士想象的那样:今天缺少的运动,日后还可以补回来。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向记者表示,“就人的体质发展规律而言,是有一个‘时间差’的,在人最需要体育锻炼的青少年时代,往往无病无灾,身体看起来很好,而等到人上了年纪,希望通过加强锻炼提高体质的时候,才发现所有的疾病都袭上身来,这都是因为年轻时没有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近些年,很多恶性、慢性疾病在我国呈现低龄化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青年一代人缺乏体育锻炼、体质不断下滑的恶果。

  “应试教育”的体制模式多年来在我国广受抨击却始终难以转变,但并不意味着提高青少年体质就不能与“应试教育”共存。

  毛振明表示:“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应试教育’体制,日本和美国就是典型,但这些国家并不存在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的问题,或者远不像中国这么严重。这和这些国家的学校、家长、社会舆论等大环境重视青少年必须增强体育运动的背景有关。”

  毛振明曾在日本考察,其中有一个现象令他感触很深,“很多中国人都听说日本所有的学校都是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因为这是政府的硬性规定。其实不然,我问过一位日本文部省的官员,这位官员说,‘日本政府从来没有规定学校必须建有多少体育设施’,但为什么所有的学校无一例外地建有齐全的体育设施,开设有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呢?因为在日本的学校和家长的潜意识里都有一个共识,‘一个学校如果不具备齐全的体育活动条件,就不能存在’,对学生体育的重视,在日本已经是社会普遍意识。”

  半数以上的学校并未执行政策

  见过小颖的人,都不觉得这个16岁女孩一身都是病。然而,自上初二以来,小颖已经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肠胃不适、眼疾等多种疾病为由,躲过了每学期的体育考试以及中考体育考试。小颖是记者一个亲戚的女儿,所以记者很清楚,小颖实际上什么病都没有,她只是不喜欢体育运动,甚至有一点体育课恐惧症。

  小颖的母亲在医院工作,很容易为小颖弄到各种请假条,家长的支持助长了小颖厌恶体育运动的情绪,不过,学校体育课的枯燥乏味以及学校老师的漠视则令小颖彻底打消了参加锻炼的念头。

  在小颖的记忆里,小时候与小伙伴们在操场上游戏的回忆是美好的。那时候,小颖很喜欢踢毽子、跳绳和投篮球。美好的记忆从小颖上小学5年级以后逐渐消失了。据小颖的妈妈介绍:“小学5年级后,孩子已经有了逆反心理,她不喜欢跑步,但每节体育课都是跑步,她开始讨厌体育课。”

  上中学后,小颖的妈妈原本希望新的环境能够改变小颖对体育课的态度,但没想到在这所北京市重点中学里,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依然是以跑步等体能锻炼为主,学校建有完善的体育馆和游泳馆,但孩子很少有机会参与一些有意思的球类或游戏活动。

  初二以后,小颖再也没有上过一节体育课。由于小颖的学习成绩不错,班主任也对其逃避体育课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颖的妈妈曾在一次学校家长会后与班主任沟通,表达了她对小颖可能通不过中考体育考试的担忧,班主任当即打消了她的疑虑,“放心,有办法,所有的孩子都能过,尤其是像小颖这样学习成绩好的孩子。”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向记者表示:“因为重视学校体育仅仅是出于应付体育考试或上级部门指示的需要,很多学校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仍然很低,这是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不能很快回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2007年中央下发的7号文件中,部署了大约70项具体工作,比如配备充足的体育教师;完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等。可以说,如果从2007年起,我们的学校能够真正落实这70来项工作,我国的青少年体质将不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根据我的调查看,半数以上的学校几乎没有进行过‘7号文件’中部署的任何工作。”

  “为什么这么多的学校可以不作为呢?”毛振明说,“主要是因为主管部门对学校、对校长必须完成学校体育相关工作的考核力度不够,学校觉得这些工作可有可无。因此我建议,为了尽快扭转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处于低水平的不利局面,国家应将加强学生体育工作上升到法律层面,以法律形式增强其强制执行的力度。”

  本报北京3月20日电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