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全国站
您现在的位置: > 家庭教育 > 父母必读 > 正文

“全民”积成一个教育“毒瘤”

来源:新华社 文章作者:匿名 2009-11-13 11:02:46

    50年前诞生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用于发现和鼓励极少数超常数学人才;24年前中国开始正式参赛。
    10年前,中国不断升温,进而演变为疯狂的“全民”。
    目前,我国已有100余名少年选手获得国际奥赛金牌,然而,被喻为青年数学家重要奖项的菲尔兹奖却无人问鼎。中国真正的数学人才,似乎并未因的全民化而培养出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与择校升学和产业利益相关联的“乱局”。
    面对各地相继出台的“封杀令”,又发生了种种“变异”,在中国将何去何从?
    “反封杀”困局——“看我七十二变”
    不再举办学科培训和竞赛、禁止将成绩和“小升初”挂钩、禁办班……10月25日,成都市教育局的五条“禁令”,给疯狂的“热”泼了一盆冷水。
    稍稍留意就会发现,这些被称为“釜底抽薪”的“禁令”,自2005年各地即陆续出台,然而,现状却是越“封杀”越火爆。
    在社会对的口诛笔伐中,各地的培训班依旧如“雨后春笋”。为规避禁令,很多机构打起了擦边球,变为“新华数”“趣味数学”“数学思维训练班”等,变得日益功利化、大众化、低龄化。
    采访中,一些家长向记者抱怨,他们也知道孩子没多大兴趣,但手里不拿几个证,就上不了名校。这之中最硬的就是奥赛、华赛等获奖证书。
    万人陪练——偏离轨道的“全民”
    当初设立培训班的意图,只是想发现极少数中学生数学人才,然而随着获奖学生纷纷被著名大学破格录取,一些重点中学也开始把成绩当作入学的参考标准。
    到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小升初免试入学的施行,各类数学竞赛的覆盖面不断向小学教育扩展,开始升温,并逐渐脱离正常的发展轨道。在一年又一年的择校大战中,成为小升初进入名校的重要砝码,成为流行的课外教育,并形成了“万人陪练”的风。数以万计的家长趋之若鹜地将孩子送进班,多数对没有兴趣的孩子陪着个别有兴趣的孩子练,“全民”风生水起。
    遏制“泛化”——尚需标本兼治
    孩子们喊累,家长们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矛盾中挣扎,已被日益泛化。
    一位“”教练透露:“‘’比赛的获奖率最高也就是千分之四。”与动辄几万奥校学员相比,拿到名校入场券的绝对是少数。也就是说,大部分孩子学“”只是为能拿奖的尖子生做“陪练”,家长则是幼小孩子的“陪练”。
    针对这种现象,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娄进说:“当教育逐渐被泛化并被异化为升学和择校工具时,当市场因利益而疯狂时,就威胁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面对着日趋功利化的市场,政府部门如果再坐视不管,放任其疯狂,不仅是失职,而且是‘犯罪’。”
    那么该如何遏制的泛化现象?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出台了不少对于的禁令,但效果却不甚理想。有关专家认为,要遏制的泛化,仅仅依靠下禁令是不够的,下禁令只是治标,而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改革高考、中考以及小升初制度,淡化指挥棒效应才是治本之策。
    采访中,一些家长和老师也持同样观点。他们认为近年来各地整治多是雷声很大,雨点很小。要想真正地遏制的泛化,就要使与升学考试完全脱钩,否则“怪圈”就很难走出。
    广州市教育局官员也表示,泛化的“全民”积成了一个教育“毒瘤”,要想遏制住,必然剥离其功利化色彩,让其只属于极少数有兴趣有发展潜力的孩子。
    在国外,学生参加学习和比赛多凭兴趣,参赛前一般不做特别训练,像参加一场游戏,比赛奖牌亦不作为一流大学免试入学的条件。
    人们期待,有关部门能为“”松绑,让泛化的中国“”真正回归到科学的发展轨道中来!

论坛链接:http://bbs.eduu.com/viewthread.php?tid=245537&extra=

Baidu
map